好萌好療愈!臺灣首見「小丘多彩海蛞蝓」現身大潭藻礁

臺灣首見「小丘多彩海蛞蝓」出現在大潭藻礁。(圖/潘忠政提供)

記者楊熾興桃園報導

面臨中油公司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命運破壞的觀塘大潭藻礁屢屢出現驚奇,繼去年發現國內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今年六月發現國際禁捕的「紅肉ㄚ髻鮫」後;本月份再走可愛路線,由參與大潭藻礁夜間生態觀察的朋友驚喜發現好萌!好療愈「小丘多彩海蛞蝓」!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表示,這兩隻可愛的小生物長約2.5公分乳白色背部有明顯的紫紅色大小斑點橢圓形身體邊緣有一圈鉻黃色帶,色彩鮮豔非常醒目;蠕動時,柔軟的身體隨着礁體凹凸帶動着頭部兩隻觸角前後左右搖擺十分有趣。背部尾端則有羽毛狀的鰓,是牠的呼吸器官,也會伸縮自如,看了令人莞爾。當牠們在藻礁潮池裡爬行時,15日晚被參與大潭藻礁夜觀的朋友發現,立即吸引上百位參與者目光爭相目睹,看過的大小朋友都直呼「好可愛」、「太美了」、好萌!好療愈!

▲▼大潭藻礁繼柴山多杯孔珊瑚後,再發現好萌!好療愈的小丘多彩海蛞蝓。(圖/潘忠政提供)

16日晚聯盟志工持續前往大潭藻礁做觀察,再度發現原先小型潮池裡的兩隻「小丘多彩海蛞蝓」,顯示並非潮流偶爾出現,志工隨即以手機錄影存檔,並請教海洋生物專家;經國立成功大學水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鬱文博士證實:本種學名是Chromodoris tumulifera(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niobranchus_tumuliferus),2013年連江縣進行馬祖東莒花保護區生物調查首度大陸沿海記錄中文名稱暫定「小丘多彩海蛞蝓」。2015年金門縣洪清漳老師於金門縣烈嶼再度紀錄,並以「隆線多彩海牛」爲名發表。大潭藻礁潮間帶潮池於7月15日發現紀錄,爲本種於臺灣本島的第一筆正式紀錄。邱鬱文表示,大部分的裸鰓類食性專一或狹窄,因此,許多後鰓類出現的時間和棲地有相當的選擇性。由此可研判大潭藻礁正是「小丘多彩海蛞蝓」的棲地,也不排除此時正是他們繁殖的季節。去年五月,中油顧問即溼地學會學者公開表示大潭藻礁生態不好、生物不多;但這一年多來由中研院生多中心和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調查資料顯示「大潭藻礁的生態比觀新藻礁還要好!」。現在連一般民衆到大潭藻礁夜觀都可以發現到未登入紀錄的物種,足證此地的生物多樣性有多豐富;若假以時日,遏阻污染源,藻礁的生態系必然有更令人期待的數據出現。學者和環團特別再借此次發現萌萌的「小丘多彩海蛞蝓」,緊急呼籲經濟部及中油公司,早日另謀規劃更適合北部天然氣接收站的安全且有效能的場址,還大潭藻礁給全民、給世界、給我們的世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