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寶寶一起讀書「親子共讀」促腦部發展
▲貝瑞佐克曼(Berry Zuckerman)醫師出席親子共讀研討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如何養育、與孩子相處是許多家長的課題,有些人甚至會藉助3C產品作爲保母吸引孩子,臺灣展臂閱讀協會今(19)日邀請國外共讀機構創辦者召開親子共讀研討會,專家表示,親子間的閱讀互動可以促進幼兒的腦部發展、語言能力甚至是情感表達、社交能力;反過來說,如果幼兒只玩3C,僅有視覺、非現實的刺激,經驗無法轉換到現實生活,恐怕耽誤腦部發展黃金時期、影響孩子與人互動,甚至有脫離現實、3C成癮風險。
臺灣展臂閱讀協會19與臺北市醫師公會、臺灣兒科醫學會舉辦親子共讀健康素養促進研討會,會中邀請在美國創辦共讀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的貝瑞佐克曼(Berry Zuckerman)醫師分享相關經驗。
佐克曼指出,共讀是種關係的建立,能夠創造屬於親子間的「特殊時刻」,當孩子和父母共同把注意力集中在閱讀上,親子間可發展出更緊密的連結。
佐克曼認爲,從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執行,且共讀不是單純讀書上的內容,而是透過書與孩子對話,可能是指向一個圖片,問問孩子這是什麼,強化正向的互動,其他的益處還包含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強化語言學習、增進閱讀能力、加強注意力、強化記憶力,也可以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親子共讀研討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陳宥達表示,孩子在3歲以前就完成腦部80%的發展,親子間的社會和語言互動,可以促進幼兒前額葉的活化,而共讀除對孩子的認知功能有益,同時學會正確的情緒表達,將來就不容易變成施暴者,家長透過共讀也可加深與孩子的連結,進而減少家庭暴力發生。
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詹前俊說,曾看過2歲還不太會說話的小朋友,在兒科醫師建議多念故事書給他聽後2個月,語言能力突飛猛進。
至於沒有共讀只玩3C的情況,陳宥達表示,根據NIH的研究分析,每天看熒幕超過2小時的兒童,在思考和語言表現上比較差,如果每天看熒幕超過7個小時,腦部就會呈現不同紋路,且大腦皮質變薄,可能影響情緒、心理和認知功能。
陳宥達指出,孩子學習發展時應該接觸多重刺激,僅有影像平面刺激學習和實際與人交談互動意義不同;電腦、電視甚至互動式遊戲都是設定好的情境,和真實世界有差異,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的兒童,最擔心會脫離現實,以及未來的3C成癮問題。
但是到底該如何與孩子共讀?詹前俊表示,北市醫師公會、兒科醫學會等推出學齡前親子共讀衛教單,從不同年齡孩子的閱讀行爲特徵、爸媽應該怎麼做、如何選書都有進行說明,民衆可以上網下載。
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過去國健署委託國外學者進行健康不平等研究,發現書讀少的偏鄉地區學童,將來學業也會受到影響。國健署自去年開始在宜花東偏鄉針對弱勢家庭發放健康促進繪本,而且繪本中也加入事故傷害、3C使用方式等題材,讓共讀間父母也可以增進知識,後續也規劃與教育單位合作,評估如何進一步推廣共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