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校園“碳普惠”推進“浸潤養成”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鬆 通訊員 薄豔莉)“我校自主研發的校園‘碳普惠’數據平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綠色積分’相結合,將每位學生的節能減碳行爲進行多維度量化賦分,成爲中國首個在高校場景下建立‘個人碳賬戶’的典型案例。”在第二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期間,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生張語涵與各國代表分享交流本校通過校園“碳普惠”數據平臺推進“浸潤養成”環境育人的工作,冀望藉此匯聚更多青年智慧,爲全球氣候變化事業添磚加瓦。

近年來,河北環境工程學院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培養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深刻認識。學校創建了國內首個“校園碳普惠”平臺,以“個人碳賬戶+綠色積分”模式,推進綠色低碳行爲養成,培養生態文明素養高的環保人才新力量。

“校園碳普惠不僅在校園內形成了綠色生活新風尚,還正在‘教育一名學生,帶動一個家庭,輻射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引領下,推進全民達成共識,實現源頭消費端的全面節約與減量。”在2024年“阿拉善SEE氣候周”期間舉辦的全國“碳普惠助力綠色未來”主題會議上,該校團委書記劉靜闡述校園“碳普惠”項目在推動校園綠色低碳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該校“碳普惠”平臺通過多平臺數據對接記錄學生的碳排放與減排量,並納入了多個在校園內可操作可記錄的低碳行爲自主申報項,綜合覈算學生在校期間的碳減排量並轉化爲綠色積分。平臺不僅實現了學生個人的實時查看碳排放功能,同時設置有小組碳排放量及排行榜的查詢,以可記錄、可量化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參與低碳生活的熱情與不斷參與的良性循環。

爲了更好地讓低碳理念入腦入心,輻射帶動全民提高生態自覺,學校將碳普惠平臺與第二課堂深度融合,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實踐項目和課程,鼓勵學生自主開展走進校政企社村的低碳行爲、垃圾分類等生態文明宣講、科普和課題調研,並以實踐項目推進調研與競賽項目的成果轉化。

“在參與校園‘碳普惠’行動的過程中,我能夠更加直觀地瞭解到自己的碳排放情況,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註重節能減排。比如,可以通過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光盤行動、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方式來減少碳排放。”大學生張霽燦說。

目前,該校學生已實現全覆蓋建立個人碳賬戶,學生學期人均碳排放量環比下降75.16%,學生參與以垃圾分類、綠色低碳宣講爲主題的實踐項目人數同比增長67.6%。

近年來,該校還開展生態文明宣講1500餘場次,涉及國內30個省市的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受衆30餘萬人次,深受社會公衆的廣泛好評。

作者:周洪鬆 薄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