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裡撈起、廁所裡、陋巷公寓躺的…遺體!當死亡變成1個號碼 龍應臺痛批掌權傲慢

龍應臺(本報資料照片

河裡撈上來的、廁所裡發現的、陋巷公寓裡無聲無息的…遺體全部成爲官員嘴裡一個號碼案例。」作家、前文化部部長龍應臺11日在臉書發文感慨,強調「爲那死得不知所以的同胞,爲那被剝奪了死別最後一個溫暖擁抱的家人我心沉痛。」

卸下文化部長頭銜後迴歸寫作,並移居屏東潮州,開始鄉居生活的龍應臺,11日在臉書轉發近日因批評新冠疫苗政策而捲入風波中研院院士臺大醫學院教授陳培哲的專訪,並有感引言:「如果篩檢出新冠肺炎高齡患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病者,立刻打新冠單株抗體,可以減少5到6成死亡率…那些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龍應臺指出:「當他堅持每天用『公務常態』的語調報告,每天把它正常化,久而久之,他就讓大衆習慣而接受,麻痹掉心裡的刺痛和驚駭。」她沉痛表示:「這三週來讓我寢食難安的,倒不是很多專家學者和認真的記者已經分析的根本決策錯誤,而是這個政府對同胞死亡的態度。」

「那種掌權的強硬傲慢,那種慣性的居高臨下,那種認爲所謂『國家戰略』高於『庶民生命』的理所當然的霸道,令人駭異;這權力的傲慢、聲調的居高臨下、以生命爲政治代價權術,我們並非不曾見識過,但絕對不是在一個民主政府。」這是龍應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次措詞如此強烈的重炮批評。

之前,龍應臺關注的是疫情中的獨居老人,她問:「瘟疫蔓延、人人自危的時候,我們仍舊可以把獨居的長者放在心上嗎?」或勉勵着「缺水缺電。缺疫苗。絕對的缺遠見,缺真誠的悲憫心。可是,沒有理由惶惶不可終日。」

而今,她爲「那些可以挽救的」生命而怒,並直言臺灣人民公民素養是非常高的,這絕對不是臺灣人對民主政府的期待。」她所無法認同的,還包括指揮中心每日疫情報告時「對每一個孤獨猝死的『案例』,都要透露一些前置形容詞』:猝死『案例』有多種慢性病…,暗示的意思就是:他本來就該死,不要只怪新冠病毒。」

龍應臺的發文隨即獲得7000多人按贊認同,並有1100多次分享,有網友留言迴應「心裡的感受或是不服氣成了網民嘴裡的不體貼,我不知道應該用甚麼樣的方式,表達我的憤怒和哀傷。」也有些網友爲指揮中心與執政決策表平地指出「政府可能不是人民期待的100分」、「難道是要陳時中每天哭給妳看嗎?」反映臺灣社會因疫苗而產生的撕裂與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