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淇縣發掘200多座西周衛國墓葬 社會政治具重要意義

河南淇縣發掘的墓葬。 (圖/新華社

本報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對河南省淇縣楊晉莊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一處經嚴格規劃的西周早中期衛國墓葬羣,出土一批國別明確、時代清楚的隨葬品,對研究商周年代分界和西周王朝殷商故地社會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此次考古已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共清理西周時期中小型墓224座、馬坑5座、房址1座。雖然被盜嚴重,仍出土陶器銅質兵器車馬器、海貝玉器漆器等各類隨葬品近400件。楊晉莊墓地與著名的辛村西周衛國貴族墓地隔淇河相望。此次發掘是繼1932年對辛村墓地考古發掘之後,圍繞辛村墓地周圍開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發掘顯示,該墓地墓葬形制普遍較小,是一處經過嚴格規劃、以周人爲主體、以中下層平民爲主的「邦墓地」;墓地內部存在等級差異,不僅墓葬大小有別,隨葬品也有差異,爲數不多的大型墓葬帶有馬坑,殉有車馬;相關葬俗不一,揭示了該墓地族羣多元性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韓朝會說,該墓地武裝程度極高,四分之一的墓裡發現有兵器,以戈、盾居多,還流行「毀兵葬」,銅戈、銅戟不同程度地遭到人爲破壞,有的被一分爲二或三,器身完整的也都被折彎。他介紹說,一件銅泡上刻有銘文燕侯舞」,該類銘文在北京琉璃河西周時期的燕國墓地中曾大量出土。除兵器與車馬器外,墓地中出土的一件銅鼎爲西周早期典型器。此外,出土的200餘件陶器,以鬲、罐組合爲主,這是商末周初周人的典型隨葬器物組合特徵豫北地區的商末周初陶器,時代一直有爭議,此次出土的這批陶器,國別明確、時代清楚,尤其是卷沿癟襠鬲等陶器極富有時代和地域特徵,有助於廓清商末周初陶器的時代問題。初步整理隨葬器物後專家認爲,該墓地時代最早可至西周早期偏早,對於學術界探討「武王伐紂」之後,西周王朝在殷商故地的社會政治格局,以及史書中記載「朝歌故城」「衛國故城」的諸多問題也提供了思路。(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