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爲師,以何爲師

教師的成長到底與什麼有關?教師的精神發育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什麼觸發了他在教育之路上的覺醒?是一個人?一本書?還是一段故事?各家因人而異,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定有一個特別的“原因”。誠然,若從這個意義上來了解朱勝陽老師和他的這本《寫作照亮教育之路——一個草根語文教師的突圍》(福建教育出版社),我想是恰如其分的。透過莫國夫老師的序言,我們可以得知這是“一本個人的成長之書”,是一個小學語文“草根”教師的“突圍之書”。換言之,我們也可以認爲是一個教師從“普通”到“卓越”的生命樣板,給人們一種奮力思考的啓迪,思考生命何以精彩,又以何精彩。

必須要說,一個“草根”教師要想成長爲名師,其難度是難以想象的。朱勝陽在書中也坦言自己曾經歷過很多困惑:沒有好的教學資源,沒有教學名師的指導,沒有多餘的精力來鑽研教學,沒有現場觀摩優質課的機遇,沒有賽課和教學比武的經驗……農村小學教師的困境在他的文字中“一覽無餘”。儘管一路走來充滿了艱難困苦,但他的持之以恆不禁讓我們發問:何以爲師?以何爲師?筆者以爲,這是剖析本書核心的兩個關鍵性問題。前者是在告訴我們一個教師的“內心之道”,而後者則在告訴我們一個教師的“成長之術”。

“內心之道”是教師“何以爲師”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我們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既不把它當成是形而下的“稻糧謀”,也不將其上升到“信仰”這一宏觀層面的論述之中,而僅僅將其置於“事業”這一中觀的視野範疇來展開談論。可以肯定,只有教師有了事業之心,纔可能有對這個職業純然的熱愛;若沒有這份事業之心,就必定會失去對教育的敬畏、對孩子童真的守護、對自我成長的期許。朱勝陽及時找到了自己成長的“原動力”,正是因爲這樣的轉變,才一改他過去生命中27年的陰霾。

“成長之術”則是成爲“名師”的具體路徑。在這本書中,朱勝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精神發育史、個人成長史、教師發展史、自我卓越史向讀者和盤托出,這是一次特別的“交付”。在這種坦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草根”教師一路走來的不易:一幀一幀學習“名師”課堂教學視頻,一本一本從高中生閱讀書目讀起,一次一次地向“關鍵人物”求教,一篇一篇文章寫出發表,一點一點記錄師生間的教育故事……教師成長的路徑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類同性,但是就個人的性格、家庭、教育和認知而言又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因此,如果想要從朱勝陽的成長之路上找到某種“共同性”,前提是你十分清晰自身的內在差異性,基於此,才能找到彼此成長的共性,從而找到那把生命起航的密鑰。

如果說上述我們更多地闡述了“何以爲師”這個重要命題,那麼“以何爲師”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闡釋性維度,是一個教師從“清晨起飛”的鳥之羽翼,即一個“草根”教師成長的抓手和依憑。如朱勝陽在書中所寫,我們大概可以概括出三個“善於”。

第一個“善於”是要“善於正視自己”。如果沒有一個“從零開始”正視自我的心態,那麼“清晨起飛”一定是一件奢談之事。或許我們沒有很好的資源,沒有很多的機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難覓一個成長的“關鍵人物”。這個時候,你若正視自己,就會清楚自我的現狀:如今作爲教師的我,只有我的頭腦(書本和知識)、課堂和學生。對於教師而言,天下沒有比這更公平的事情了,它們時刻圍繞在你身旁,你只需要對着自己的頭腦“招兵買馬”,通過閱讀開掘自己的智慧,對準課堂進行課程研發,對準學生進行教育實驗和教育變革,秉持着“日拱一卒”的精神,那麼你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第二個“善於”是要“善於閱讀和寫作”。誠如本書的題名“寫作照亮教育之路”,一個教師良好的寫作和總結習慣對於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自我成長”,其中的關鍵可能就是在善於觀察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思考,用文字將自己的經驗沉澱下來。從閱讀層面而言,真正的內核是教師要“閱讀學校”“閱讀課堂”“閱讀孩子”,將對三者的思考凝結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就像朱勝陽在書中所寫“拜學生爲師”。正是這句樸素的話語,讓我們從中體會到教師成長的“關鍵”,因爲教師一切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之來源,除閱讀之外,便只有學生。只有通過對自身所處校園、課堂的觀察,才能與紙本的經驗相結合,從而產生新的理解和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說學生纔是教師成長真正的“關鍵人物”。

第三個“善於”是要“善於鑽研”。沒有鑽研精神的教師是很難成功的,因爲只有通過鑽研獲得的成果,即原創性的成果,才真正值得推廣。朱勝陽的“行讀紹興”課程便是一個鑽研的典型案例,除此以外,他還大量閱讀書籍、觀摩名師課堂錄像、在論壇發帖交流,並堅持一個農村教師的兒童閱讀推廣。這是朱勝陽不斷成長、善於鑽研的基本路徑,也是他的“成功之術”。我們的身邊有學生、有課堂,我們擁有語文學科的專業知識技能,我們也做過班主任,每一個人的身份背後都潛藏着無數的教育故事,也一定深藏着無數的“教學疑問”。如能通過自身的研究深化認識,將這些“疑問”加以解決,那麼你也可以成爲名師。當然,“善於鑽研”的背後意味着還要耐得住寂寞,做學問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因爲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都是自己一個人在戰鬥。但我相信,在如今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沒有誰能阻擋一顆想要進步的心。我們看到朱勝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賽課獲獎”之外找到了一條“草根”教師的成長之路,而這條路也向人們展示了教育的多重樣態和教師成長的多元路徑。所以,在教師成長這件事情上,“借鑑”永遠只是旁助,而自我的耐心和毅力才決定了你的成長之路到底能走多遠,又能走多久。

作爲曾經的基礎教育同行,閱讀朱勝陽的成長故事,給瞭如今的我以很大的啓示。我由衷爲他感到高興,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在自己的教育理想之路上,有童真相伴,遇精神良友,不負讀書人的生命韶華。

(作者單位系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8日 第03版

作者: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