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江蘇的“水下龐貝城”在哪?這座沉入水底的古城和運河有什麼關係?

(原標題:【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江蘇的“水下龐貝城”在哪?這座沉入水底的古城和運河有什麼關係?)

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因火山噴發而被掩埋,在江蘇也有一座古城在清康熙年間被整體淹沒於洪水之中。江蘇的“水下龐貝城”究竟在哪裡?這座沉入水底的古城又和運河有什麼關係?帶着疑問,記者走近中國大運河沿線唯一一座消失並定格在歷史長河中的州城。

繁華古城

定格在文人詩詞中

在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和淮河的交匯處,是盱眙縣城。縣城西郊的淮河鎮,四面環水,一片農田中立着一塊石碑,上面寫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泗州城遺址”。

“別看這裡現在雜草叢生,在古代它曾是一座繁華都城。”盱眙縣博物館館長張春鵬介紹。泗州始設於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大象二年,州治初在宿豫(今宿遷),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移臨淮(今天的位置),宋代擴建,明代達到鼎盛(也有說宋代達到鼎盛)。

唐代崔顥、李白、白居易,北宋的蘇軾、林逋、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曾在泗州流連。歷代文人墨客爭相造訪泗州,這也間接說明泗州城交通便利、知名度高。而他們遊歷後留下的詩作,成了後人回探歷史的“渡船”。

北宋詩人梅堯臣在《泗州郡圃四照堂》中用艫、艑、車、馬等交通工具的來來往往襯托泗州的繁華,留下了“官艫客艑滿淮汴,車馳馬驟無閒時”的佳句。

蘇軾則在《行香子·與泗守過南山晚歸作》中寫道:“望長橋上,燈火亂,使君還。”據考證,在唐代,泗州有東西兩座土城,中間隔着汴河。明初,更磚石爲之,合爲一城。而從泗州城到都梁山淮河上一座長二里許的浮橋就是詞中所說的“長橋”。

據《泗州志》記載,泗州“天下無事,則爲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爲南北兵家之所力爭”。鼎盛時期,泗州城中居民9000餘戶、3.6萬餘人,房舍密集,交通便利,商賈雲集。

明代,明祖陵就在泗州城北側不遠的地方,讓這裡政治地位更加獨特。此外,古泗州城還曾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全國五大名剎之一的“僧伽塔”就建在城內。

因漕運而興

又因漕運而廢

南北會要、依山俯淮、風光旖旎,一座名城後來怎麼就被淹了呢?

“渺渺孤城白水環”,秦觀在七言絕句《泗州東城晚望》的開篇即點明瞭泗州城的地理位置:一座被河水環繞的孤城。

“古人擇址改造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弱,而泗州城當時所處的位置雖然常有水患,卻是四方經濟往來的交匯地,處於南北大運河和淮河的交叉口,是一座重要的都市。”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

隋唐大運河主要由通濟渠、邗溝、永濟渠和江南河四條運河組成,連接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和錢塘江五大水系。而泗州城便坐落於通濟渠(唐宋時期稱爲汴河)與淮河的交匯之處,扼守淮河兩岸及南北大運河由淮河入通濟渠的南端口岸。

張春鵬告訴記者,泗州城在歷史上佔據如此重要地位,與通濟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通濟渠的漕運量,唐代年平均三四百萬石,最高六百萬石。北宋的漕運量,年平均六百萬石,最高八百萬石。泗州城扼通濟渠南口,與首都物資供應有着密切關係。隋唐時期來自江淮的糧食、物資漕運自邗溝到淮安,在此處中轉過泗水到黃河,最後到首都。此外,通濟渠的客運量也不小,南來北往都經過泗州。唐人有詩曰:“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宋朝人認爲“汴河乃建國之本”。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傳統戲《虹橋贈珠》,講的就是洪澤湖中的水母娘娘因愛生恨水漫泗州的故事。傳說歸傳說,據地方誌記載,1194年黃河奪淮成爲泗州城命運的拐點。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淤塞了黃淮交界處,導致淮水難以下泄。明末,黃河泥沙淤塞京杭大運河,危及朝廷經濟命脈,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總理河漕的潘季馴推行“蓄清刷黃濟運”的方針,高築堤壩擡高淮河和洪澤湖水位,讓泥沙沉積後再以急流沖刷黃淮入海水道,以保證京杭大運河暢通無阻。千里通濟渠因水位擡高、河牀淤積而荒廢。原本的小湖羣被連成一體,形成今天的洪澤湖,而泗州城和明祖陵成了湖中孤島。“清代不像明代,有保護明祖陵的使命,爲了保證漕運,泗州城陸沉的命運也就在劫難逃。”明祖陵景區一名工作人員說。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夏秋,連續70多天的暴雨使淮河水位暴漲,洪水淹沒了泗州城。而1963年大旱,讓淮河幾乎斷流,有人看見明祖陵的石人石馬露出河灘。根據史料,明祖陵就在泗州城北13裡處,於是考古人員根據這個線索進行了多次勘探,尋找泗州城。幾百年來,湖水中大量泥沙淤墊,又使得湖底擡升水位退卻,一座沉沒在湖底的城市最終重見天日。

重新發掘

揭開古城神秘面紗

2010年11月,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啓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二期文物保護控制性項目——泗州城遺址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從香華門遺址的大致位置入手,逐步進行鑽探。2011年4月,南京博物院在遺址西部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掘面積2000餘平方米。2012年,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鎮江博物館、淮安博物館、盱眙縣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泗州城遺址先後發掘2.5萬餘平方米,目前發現5處建築基址及城內1條東西向的主街道,發掘出南城牆一段、城門一處、月城一處,並對城牆局部和城門進行解剖。

眼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泗州城遺址成爲全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22個核心展示園之一。而2.46平方公里的泗州城遺址目前發掘面積僅有古城的1%,很多謎團有待進一步揭開。

“泗州城挖出來容易,但如何保護是個難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有一攬子計劃。”林留根說,泗州城遺址規模大、保存好,佈局清晰,原真性強,是中國大運河沿線唯一一座消失並定格在歷史長河中的州城。“泗州城遺址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建設中十分重要,含金量極高,應儘快進行下一步的考古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