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廣東5座城市 中國最長的跨市“地鐵”來了

大灣區,正在變成一座城。

大號“地鐵”,橫空出世

據報道,廣佛南環、佛莞城際即將開通運營,將與已開通的佛肇城際、莞惠城際鐵“四線貫通”,連通廣州、佛山、東莞、肇慶、惠州5城。

一條全長258公里、橫跨5座城市、呈東西走向的交通大動脈,呼之欲出。

城際鐵路並不新鮮,跨城地鐵早已有之,但這條交通大動脈最具創新之處在於:地鐵化運營。

其一,四條城際線路,並非由傳統的鐵路部門建設運營,而是交由地鐵集團。

這些線路的站臺、標誌、報站,都與地鐵相差無幾,但票價標準可能有所差異。

其二,超級城際,採取的是“站站停+大站快車”公交化、地鐵化運營模式。

短短258公里,設了39個站,最高時速200公里,不同於傳統的鐵路。

其三,隨到隨走、無需提前購票,連一般的交通卡都能使用,與高鐵、城際鐵路有了實質性差別。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這都已不再是傳統的高鐵,而是“城際地鐵”或“大號地鐵”。

事實上,“城際地鐵”並非第一次出現,在此之前,廣深鐵路、廣清城際、廣州東環城際,就已採用地鐵化運營模式。

而在不遠的將來,整個大灣區,都將被“城際地鐵”串聯起來,“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讓不同城市連成一體。

“城際地鐵”的出現,意味着什麼?

我國既有高鐵、城際鐵路等鐵路網絡,又有地鐵、有軌電車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過去,這是兩套體系,一邊歸國鐵集團,一邊歸本土地鐵公司,可謂涇渭分明。

鐵路系統着重跨市跨省出行,高鐵以省際、大城市間通行爲主,城際鐵路側重城市羣內部,半徑在100公里-300公里。

與之對比,地鐵以城市內部的交通互聯爲主,並向外延伸到都市圈範圍,半徑多在50公里以內,即使是跨市地鐵,一般也不會超過100公里。

鐵路的優點在於速度,京廣之間朝發夕至早已成爲現實;而地鐵的優點在於客流量,覆蓋站點更多、間隔時間最短、承載的客流量更高。

無論怎麼看,這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交通模式,爲何能最終融合在一起?

一方面,在都市圈、城市羣爲主導的城鎮化下半場,跨市連通成爲剛需。

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羣,如同一個同心圓,層層遞進,不斷向外延伸。

過去以中心城市爲主導,多數都是單打獨鬥,各自發展。

但當城市不斷向外蔓延,地理邊界趨於消失,逐步融爲一體,都市圈、城市羣的出現可謂順理成章。

都市圈以同城化爲標誌,城市羣以一體化爲目標。

交通的互聯互通是基本前提,高鐵、城際鐵路與地鐵的打通,就成爲現實。

另一方面,不是每個城市都有資格建設地鐵,跨市地鐵的建設需要“曲線救國”。

目前,全國3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只有40個開通了地鐵,幾乎所有三四線城市都被拒之門外。

究其原因,地鐵建設,必須要權衡客流量與債務壓力,沒有充沛的經濟、財力和人口支撐,地鐵建設只會弊大於利。

早在幾年前,我國就已提高地鐵建設的GDP、財政、人口門檻,近年來又限制新增城市的首輪地鐵規劃。(參閱《這些城市的地鐵規劃,又被“砍”了》)

好在都市圈、城市羣戰略的橫空出世,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些城市藉助都市圈戰略,將地鐵路網延伸到都市圈內部的其他城市,武漢與鄂州、長株潭、南京與馬鞍山、成都與簡陽都是如此。

“城際地鐵”同樣如此。藉助地鐵化運營,將傳統的城際鐵路變成“大號地鐵”,從而助力一衆城市變相完成“地鐵夢”。

這種模式,未來有望向更多都市圈和城市羣複製開來。

城際地鐵,爲何是廣東打響第一槍?

作爲中國最爲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幾乎已經連成一體,儼然如同一座城市。

去年底獲批的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則是全國最成熟的國家級都市圈,同城化程度,遠高於其他地區。

這裡既有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坐擁密度最高的機場羣、港口羣,更有星羅棋佈的高鐵、城際、地鐵構築的交通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珠江口正在開啓“大縫補術”,包括深中通道、虎門大橋在內的11條跨海通道,將珠江東西兩岸連在一起。

許多地方追求的“1小時交通圈”“1小時經濟圈”“1小時生活圈”,在大灣區早已變成現實。

早在10多年前,全國第一條跨城地鐵—廣佛地鐵,就已開通。

如今,僅廣州與佛山之間,就有三條跨城地鐵,未來更有18條線路連通。

不只是廣佛,廣州與東莞、深圳、清遠、中山、惠州也都將有城軌直連,深圳與惠州、東莞乃至中山、珠海也將完成對接。

正是得益於交通的互聯互通,珠三角跨城通勤的頻次,遠高於其他城市羣。

數據顯示,大灣區內地九市跨城通勤人口總量120萬人,日均出行量超過600萬人次,僅廣州與灣區城市日均出行量就高達307萬人次。

廣佛候鳥、深莞候鳥、深惠候鳥羣體的不斷涌現,就是最佳例證。

所以,跨市地鐵走在前列,城市融合先行一步,跨城通勤客流量龐大,廣東率先開啓城際地鐵化,就不難得到理解。

長三角如同一個省,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市

大灣區,既有香港、深圳、廣州等國際金融中心,也有深圳、廣州、東莞、東莞等萬億城市,還有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爲代表的工業大市。

前不久,廣東提出着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

黃金內灣,正是中國經濟密度、人口密度和企業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11市GDP總量突破·14萬億元,摺合2萬億美元,放在世界,足以躋身全球第10大經濟體。

孔雀東南飛。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更匯聚8600多萬人口。

企業紛至沓來。大灣區已經擁有超過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連續四年排名全球第二。

強大的經濟產業、龐大的人口體量、強勁的創新動力,帶動了灣區內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密集流動。

跨市地鐵、城際地鐵、跨海大橋的涌現,正是大灣區不斷融合的產物,也是越來越像一座城的體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