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夏普完婚 挑戰纔要開始

▲鴻海、夏普完婚,挑戰纔要開始。(示意圖東森新聞,以下亦同)

記者李孟璇綜合報導

鴻海、夏普終於修成正果雙方2日在日本大阪堺市10代廠(SDP)舉行簽約儀式但鴻夏步入禮堂後,挑戰纔要開始。

首先是企業文化融合,鴻海順利與夏普展開合作以後,不論是臺日兩國文化還是兩家企業文化,都有着極大差異以鴻海來說,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成功的關鍵是靠速度彈性,追求達到績效目標,夏普則是百年老店,組織管理能力大於個人競爭力,對於市場反應慢,但在研發創新有一套,彼此要怎麼融合是牽動雙方後續發展的關鍵。

再來是人才方面,由於夏普長期經營不善,許多擁有技術工程師早就被挖角,加上夏普現在「改朝換代」,員工們必定人心惶惶,鴻海入主後,要如何延攬人才、重整夏普員工也是挑戰之一。

而從財務來看,夏普債臺高築,又有外界不太看好的太陽能事業,加上可能發生的或有負債郭董能否使其營運逆轉,如何減少對鴻海現金部位壓力,端看接下來的營運策略;另一方面,臺灣面板廠發展遭遇瓶頸,接下來能否透過合作發揮綜效也必須再觀察。

彭博社專欄作家庫爾潘(Tim Culpan)就分析,這樁交易背後隱藏的是鴻海投資人必須承受龐大損失,他指出,郭臺銘之所以花股東的錢追求夏普,是因爲看上夏普的LCD(液晶顯示器)事業,認爲收購夏普或許能打進中國快速成長的電子家電市場,但從夏普預測本年度虧損1,700億日圓來看,股東權益會受到多少損害,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金融時報》也報導,就算鴻海與夏普合併,但依舊得面臨激烈的競爭,一邊是韓國、一邊是中國大陸,相關業者都摩拳擦掌;此外,臺灣代工廠轉型將面臨與原有客戶競爭問題,因此向鴻海這樣的電子產業在轉型上,會需要花上一點時間。

至於日本方面怎麼看呢?日本學者有期待也有不安,因爲現在光有技術還不夠,得創造出具有新的社會價值商品及市場;日本民衆則感慨,自家百年企業竟淪落到外資手上,但又不得不接受指標大廠無法自力更生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