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Omicron時代 專家籲推呼吸道傳染病監測

後Omicron時代 專家籲推呼吸道傳染病監測(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呼吸道傳染病應與新冠肺炎一起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監測,這主要分爲4個部分,包括實驗室檢測、社區定點醫師監測、公共衛生社區監測及數位疫情調查。(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在後Omicron疫情時代,面對傳播力高、具免疫逃脫力的新變種病毒,無症狀感染、輕症個案也隨着增加。專家認爲,未來的新冠疫情需改爲重症監測,輕症、無症狀不再通報,但要藉由實驗室、社區定點醫師、公共衛生社區監測等方式,爲呼吸道傳染病進行把關。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國外經驗顯示,解封后,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會依流行季節逐漸增加,應與新冠肺炎一起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監測,這主要分爲4個部分,包括實驗室檢測、社區定點醫師監測、公共衛生社區監測及數位疫情調查。

公衛學者林庭瑀表示,後疫情時代,我們不能只仰賴通報個案來作感染率、免疫保護力的推論,必須轉爲監測陽性率的變化。以英國爲例,實驗室監測包含地理區域、年齡、種族陽性率監測,以及基因定序監視、血清抗體監視等,如此即可更準確推估實際感染情形,估算社區免疫保護力;

社區定點醫師監測則是社區定點醫師對於呼吸道疾病鼻液拭子及症狀監測,好處是藉由症狀的通報,瞭解呼吸道傳染病的情形和分佈。英國每週定點醫師監測數據顯示,在2022~2023年冬天流感症狀通報個案明顯上升,甚至比例高過於新冠肺炎,這說明流感流行所需醫療量能可能有所提升,而各疾病之間所造成醫療量能需求也應一併考量,避免醫療量能不足造成超額死亡;

公共衛生社區監測則包含在呼吸道疾病高流行率地區,如居家照護機構、醫院、教育單位、監獄等,傳染病較易傳播的地方;數位疫情調查則是利用互聯網監控系統讓民衆自我通報呼吸道症狀、暴露風險和尋求醫療保健的行爲,藉由英國民衆自我通報症狀,可看出與流感相關症狀(發燒及咳嗽)以及類流感在2022年末有增長趨勢。

除症狀,此監控系統也讓民衆自我報告通報前一天非家戶的社交次數,藉由社交活動頻率來評估社區暴露風險。網絡自我通報系統也利用引擎搜尋方式評估每日利用Google健康趨勢程式搜尋新冠肺炎相關症狀頻率,計算新冠肺炎及流感資訊頻率加權分數,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加權分數在2022年底有所上升,較過去歷史趨勢來得高,而類流感也利用類似引擎Flu Detector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