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改善心情 聚餐助長者找尋存在的意義

仁濟院長戴東原(中)到場與長者同歡。(圖/臺北仁濟院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萬華香火鼎盛的龍山寺塞滿觀光客華西街。不過據北市府統計,萬華區也是全臺北12個行政區中,弱勢團體、老年人口最多的一區。臺北仁濟院將長者依據居住區域分組,並邀請13位長者一同用餐,希望促進長者人際網路的建立。

經濟弱勢的獨居長者常是被社會忽視的一羣,長年的獨來獨往、無所依靠、經濟拮据,都使這些長者生活封閉,不輕易與外界接觸,在繁華夜市廟宇的旁邊的小巷子裡,更住着許多擠在狹窄房間裡的獨居老人,有的因爲身體不方便,連吃飯都有困難,需要人投入關心

仁濟院觀察到這樣的情況,所以將長者依居住地分組舉辦餐會,每組分別由2位志工服務,希望能透過相見歡餐會,讓這些獨居老人多多互動,曾任臺大醫院院長的仁濟院院長戴東原也到場同歡,併發放伴手禮。戴東原表示:「根據老人學來看,若老人能時常心情愉悅,就比較不容易生病,也會減少失智率發生的機率,到仁濟院的12年,更可以發現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環境影響老人情緒,需要常與人互動保持好心情。(圖/臺北仁濟院提供)

戴東原也提到,環境影響老人情緒,很多長者退休前都很活躍,有工作,所以會感到人生意義,活得有尊嚴、有權威感;但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價值感減少,久而久之反而會慢慢封閉自己。他提醒:「誰沒有故事。」如果長者不想提到往事,那就不要再說了,以免好不容易讓他們敞開心胸後又關閉。

參與這次餐會的志工何美雪說,已經擔任服務這些長輩很久了,回想當初面對他們不熟悉時,被拒絕、排斥,甚至被罵到哭,到現在如同好友家人般的相處互動,長輩的改變,讓他感到成就感,也有多了一羣朋友溫馨感。之前還曾花了兩個多月找一個長者,爲的就是要獲得他的信任

▲仁濟院時常舉辦食物銀行活動。(圖/臺北仁濟院提供)

萬華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5%,獨居老人及低收入戶比例,也是全臺北市最高,是個需要被高度關懷社區。仁濟院這兩三年更號召百名志工投入弱勢服務,除了社區志工、訪視志工、獨居老人關懷志工,更推動送餐服務,及「食物銀行」弱勢家庭餐食扶助計劃,準備超過700份的餐點,未來也會拓展服務領域建構更完整的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