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轉職特教助理員 用愛與耐心陪伴折翼天使

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特教助理員李敏玲。(蔡佩珈攝)

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有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相當仰賴特教助理員協助生活自理,尤其李敏玲照顧的國小部學生靠輪椅代步,需要時時搬運他們到他處上課、活動,難免衍生四肢痠痛、腰痛等職業病,但她受到學生單純的性格感染,與孩子們一起歡笑、作樂種種小事,都讓李敏玲很喜歡這樣的校園環境。

李敏玲原本是復健科護理師,後來因家庭因素離職,後來得知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招募助理員,工作地點離家近,又能發揮專業,3年前便開始擔任鐘點特教助理員。

她照顧的國小部學生沒有口語能力,照顧起來更需要有着像母親一樣的觀察力與耐心。李敏玲舉例,老師上數學課使用手電筒照玻璃紙,教導學生認識不同形狀,此時助理員要觀察孩子頭部、眼球轉動情形與表情,瞭解他們是否有在追光,並適時告知其學習狀況,以便老師調整教學步調。

下課期間則要抓緊時間,適時更換學生尿布、喂水,也要協助移動到其他教室上課、調整坐位及站位,長期、頻繁地搬運,難免讓李敏玲的腰隱隱作痛,可是孩子單純且直接的情緒、反應,讓她一做助理員就是3年。

李敏玲還記得,入校服務的第1位學生多數時間必須躺牀吸氧氣罩,曾經令她好奇,如此重病學生在校能學些什麼?後來發現,學生只要上課或與老師與助理員互動,便會露出各種表情,很有反應,此時才發覺身障兒到校目的不僅止於學習。

李解釋,孩子們在家雖會與父母互動,但在學校能和老師、同學等各種人物交流,其產生的刺激、反應在家體會不到,尤其學生多數出生雙薪家庭,家長不一定有時間安排適合身障兒的旅遊,可是在學校,他們能定期校外教學,體驗划船、享用烤肉、吹風、看海等各種事物。

因此,同爲人母的李敏玲在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服務3年多,深知讓孩子在校健康、平安地成長每一位家長的心願,更瞭解對身障兒而言,不斷接收外界刺激、體會更多人生經驗,是他們在校生活的意義,也是家長心中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