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關懷 讓全臺紓壓喘口氣

李明濱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1976年從臺大醫學畢業,1980年開始擔任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1991年擔任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研究領域包含精神醫學、心身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教育、醫學倫理、自殺防治,在精神醫學領域已奉獻了40年。

臺灣疫情發燒,自疫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政府突然將全國都提升爲三級警戒,又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可說現在臺灣人都處於急性壓力期,因爲對未知感到害怕,有些人會容易生氣、焦慮,社會上將出現更多打架、吵架的事件,唯有「身體保持社交距離心情互相關懷」是解方。

李明濱表示,去年7月疫情發生半年時,臺灣疫情守得不錯,但調查15歲以上國人仍有高達45%承受疫情所帶來的壓力,現在疫情比那時嚴重,全國各縣市都提高到三級警戒,這個壓力襲擊到每一個人。

李明濱指出,現階段民衆的學習或工作產生重大轉變,譬如一旦被篩檢出陽性,工作沒辦法做,經濟可能出狀況,又要面對很多未知,就會覺得壓力很大,即使最後被判定僞陽性,但人際關係生活也都會跟以前不太一樣,許多人一時間難適應生活劇烈轉變,會陷入焦慮及憤怒,社會上將有更多打架、吵架的事件,這時同理心及互相關懷就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戒急用忍、不要火上加油,才能避免事態擴大。

「當災難發生時,心理重建就要開始。」李明濱說,生活一旦發生改變,必然帶來壓力,家人之間關係變緊張、沒了工作或失去親人,都是壓力的來源,但「要有自我察覺的能力,並妥善紓緩壓力,纔不會影響到身體及心理健康。」他並舉例媽媽小孩都在家裡,面對搗蛋的小孩,媽媽可能會抓狂,但當天晚上情緒就應已緩和下來;如果媽媽連續幾天都無法控制自己,最終是跟老公吵架、小孩受虐,不可輕忽。

李明濱建議,近日若有焦慮或易生氣狀況的人,可使用「心情溫度計」APP來量測自己的心情狀況,並視結果尋找解決辦法,千萬不要一直拖着,纔不會造成惡化。在急性壓力後,沒多久全民就會遭遇慢性長期壓力,譬如國家經濟受衝擊、許多人失業或是家人過世等,政府應提出大規模的救濟措施及精進社會安全網,以協助國人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