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自動駕駛技術全球首次公開試乘

7分鐘長視頻:

來源:42號車庫

IT之家4月16日消息 據新華社報道,4月15日,配備華爲自動駕駛技術的北汽新能源極狐阿爾法S的HI版車型,在上海進行公開試乘,這也是華爲自動駕駛技術全球首次公開試乘。

據瞭解,現場測試車輛的行駛情況較爲平穩,在紅綠燈啓停、無保護左轉、避讓路口車輛、禮讓行人、變道等情形下均能實現城區通勤無干預自動駕駛。

IT之家瞭解到,此前華爲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在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爲將繼續加大智能汽車軟件投入,實現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自動化、電動化等。徐直軍強調,華爲在汽車領域的定位是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徐直軍表示,華爲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決策是經過多年的討論。這個戰略至今沒有改變,華爲會選擇合作伙伴,賦能車企。華爲目前已與三個夥伴合作,將推出三個品牌的智能汽車。一是北汽新能源,打造ARCFOX極狐品牌,今年第四季度開始,未來有一系列車推出市場;另外分別是重慶長安,以及廣汽。但兩個品牌的名稱還未確定。其中,華爲與北汽新能源共同打造的極狐品牌,從今年四季度開始將推出一系列車型。相關車型車身上將標有HI LOGO,HI代表Huawei Inside。標有HI LOGO的車型,即搭載了華爲高階自動駕駛系統和全部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研發團隊告訴我,華爲自動駕駛能夠在市區做到1000公里無干預的自動駕駛。”徐直軍說。

相關閱讀:

徐直軍:自動駕駛比特斯拉強,那華爲爲何不造車

文|靜靜

“希望明年華爲財報能夠正常舉行,華爲分析師大會也能夠正常舉行,最好是每年都能夠正常舉行。”2021年華爲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道。

前不久,華爲剛剛發佈2020年財報,基本符合了華爲預期。但仍然可以看到在美國製裁下,華爲各項業務都受到了巨大影響。新的一年,華爲的戰略如何?制裁之下,華爲有何應對之策?

2021年華爲全球分析師大會,徐直軍透露了未來華爲的五項關鍵戰略舉措:1)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尤其是增強軟件能力、加強先進工藝弱相關產業投資和智能汽車部件產業投資;2)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定義5.5G,牽引5G持續演進;3)以用戶爲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4)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5) 努力解決供應連續。

在媒體的QA環節,媒體又詢問了華爲更多智能汽車業務的發展。徐直軍透露了爲何華爲不造車,華爲將以何種形式參與到造車環節當中,以及面對美國製裁,華爲如何實現供應鏈連續的問題。

小米都造車了 華爲爲何不造車?

徐直軍表示,華爲將繼續加大智能汽車軟件投入,實現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自動化、電動化等。徐直軍再次強調,華爲在汽車領域的定位是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然而,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加入造車的行列,華爲能否還會堅持不造車的策略?“我相信大家有這個疑惑,華爲有能力造車,爲什麼不造車呢?小米都造車了。”徐直軍表示,“華爲的這個決策(不造車)是經過多年討論的。華爲從2012年開始進行汽車相關研究,在2012實驗室下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

從對電動汽車的研究到後來的智能電動汽車,再到未來的自動駕駛的概念,華爲發現隨着汽車概念的不斷演進,華爲的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自動駕駛上的價值越來越能體現。

而華爲在與中國、日本、德國等汽車企業大佬溝通中發現,這些企業不需要華爲造車,而是需要華爲爲這些車提供ICT的能力,幫助他們造好車。

據瞭解,2018年華爲高層在三亞開會時就明確了華爲不造車,幫助企業造好車的戰略。“這個決策到現在爲止一直沒有改變。作爲ICT企業與汽車企業合作,也希望能夠創造更多價值。”徐直軍表示。

智能汽車BU是華爲重點投入的產業,也是具備最完整功能的BU,華爲今年在智能汽車部件的投資超過了10億美元,而且是研發部件投入。

“華爲inside”將與汽車企業推出子品牌

雖然造車,但華爲將與汽車企業合作,推出子品牌,用華爲inside的方式做汽車子品牌,賦能汽車企業。

徐直軍透露,目前華爲已經與汽車企業合作推出了三個子品牌,北汽的ARCFOX極狐、重慶長安以及廣汽汽車。“今年年底將會有一系列華爲inside的汽車推出來。”

徐直軍表示,華爲這種合作模式的品牌不會選擇很多,華爲還爲“華爲inside”設計了logo,將會出現在合作的汽車上,而且不是所有合作汽車都會有該logo,只有使用了華爲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纔會有這個logo。

據透露,“華爲inside”的車將會在上海車展期間,在市區提供自動駕駛的體驗。“我們團隊告訴我他們做的是最好的,我當然希望他們做的是最好的。吹不吹牛不知道。他們告訴我我們的車可以在市區實現1000公里無干預自動駕駛,這比特斯拉好多了。”

華爲雲BU調整 強化軟件方面能力

華爲雲近兩年做了頻繁調整。近期,華爲雲業務進行了新的人事任命,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被任命爲華爲雲董事長,華爲消費者BG CEO餘承東被任命爲華爲雲CEO。

而在今年4月初,華爲剛取消了雲與計算BG,更名爲“Cloud BU”,該部門直接向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彙報,同時任命張平安爲Cloud BU總裁。

對於華爲雲的不斷調整,徐直軍表示,華爲雲之前希望將服務器、存儲能夠協同運作,但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反而消耗了雲團隊的精力。因此,華爲又將服務器和存儲還回去。讓雲BU聚焦在雲上。

“我們強化雲BU定位,實際上是強化軟件方面能力的舉措。”徐直軍表示。

今年華爲五大關鍵戰略舉措中,其中一項就是要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組合韌性,聚焦提升軟件方面的能力。

對剔除美國實體清單不抱希望

2020年華爲爲了應對美國製裁,採取了大規模儲備策劃,導致了現金流的減少,當然這也是華爲期望的。

對於華爲儲備的庫存還有多少,徐直軍表示,還可以滿足2B客戶,但也不是可以永遠滿足。

因此,華爲將會更加聚焦,聚焦在重點客戶,爲了讓華爲活得更長久些。

另外,華爲是全球半導體芯片和半導體的採購大戶,全球排名第三;而且中國是偶每年有着接近40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中國很多企業但擔心像華爲一樣受到制裁。

正是因爲如此大的需求,只要有企業願意投資,就能夠實現在美國規則下,能夠滿足華爲的需求的辦法。徐直軍相信這一天會到來。

在策略上,華爲做好了長期在美國實體清單下工作和生活的準備。華爲對摘除美國實體清單不抱希望。華爲目前的整體戰略和具體舉措,是能夠長期在實體清單下還能生存,還能發展。

對於大家關心的海思問題,徐直軍表示,海思是個設計部門,不是一個盈利部門,對它本身沒有盈利的需求;只要我們養活得起,就會一直養着他繼續向前;這支隊伍會不斷做一些研究和積累,爲未來做準備。

以下是演講全文:

亂雲飛渡仍從容

2021華爲分析師大會徐直軍發言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上午好!

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2021年華爲分析師大會,我有兩年沒有和這麼多老朋友會面了。今天在現場和線上,可能還有很多新的朋友。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講講華爲下一步將做一些什麼,也希望有機會跟大家來探討一些問題。

3月31日,華爲發佈了2020年年報,全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8914億,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總體來講,在發生新冠疫情,同時華爲受制裁的情況下,2020年的業績還是符合我們的預期的。同時,由於我們採取了大規模的儲備策略,經營活動現金流僅爲352億人民幣,這也是符合預期的。

從整個公司的業務情況來看,運營商業務保持穩定,實現了銷售收入302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0.2%;企業業務藉助行業數字化轉型保持較好的增長,實現銷售收入100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消費者業務方面,去年受到制裁的影響,手機收入下滑,但我們進一步完善了PC、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全場景智慧生活的戰略佈局,我們叫“+8產業”,收入增長65%,未來這也是我們重點去打造的業務,消費者業務總體實現428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3%。

2020年,華爲爲了求生存,解決制裁下的供應連續和麪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全年研發支出人民幣1418.9億元,佔銷售收入的15.9%。

面向未來,華爲將持續圍繞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進行突破性研究,以願景和假設爲牽引、識別產業需求並攻克世界級的難題。

剛剛,我們也展望了2030年面臨的挑戰,這些技術挑戰是全球產業界共同面臨的挑戰。華爲,會努力去解決一些挑戰,但更多的挑戰需要靠產業界共同的努力、共同的投資和共同的協作纔有可能去解決。

2020年,華爲承受了非常多的關注,我們認爲,2021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但也是華爲公司未來發展戰略逐步清晰的開始。因爲去年,我們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在應對不斷的制裁,今年,我們應該有一些時間來逐步討論未來該如何走,向何處去?

在這裡我重點介紹一下我們面向未來關鍵的戰略舉措,主要有五個方面:

下面我用一點時間,簡單介紹一下這五項關鍵戰略舉措。

第一個舉措,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對華爲來說,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疫情的反覆,還包括美國對華爲的制裁,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韌性是我們的基本指導原則。從去年開始,我們一直在優化產業組合,以此來增強我們的產業韌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軟件。強化軟件主要從兩點入手,第一點就是提升軟件工程能力。2018年11月底,華爲董事會通過一個決定,投資20億美金來提升華爲公司的軟件工程能力。到現在將近2年多時間了,整個軟件工程能力的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且我們也會繼續堅定不移地投資下去,在五年的週期內把整個華爲公司的軟件工程能力提升一個臺階。也正是由於這兩年來取得了成果,我們希望進一步利用軟件能力的提升來減少對芯片的需求和依賴,同時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第二點是研究在軟件產業方面還有哪些機會,一旦找到這些機會,我們就會加大投資,提升軟件與服務的收入佔比。我們最近對雲與計算BG的組織和幹部進行的調整,就是因爲我們認爲雲的核心是軟件,希望以此強化軟件方面的組織,使得它和硬件解耦。同時加大投資,更好地面向未來,來實現軟件產業的增長。

2、開創和加大對於先進工藝依賴性相對較低的產業的投資。例如,一直以來,我們投資的光技術主要用於通訊,後來發現,我們的技術不僅僅可以用於光通信,也可以用於通信之外更多的領域,包括光桌面顯示器,車載擡頭顯示,激光大燈,還有光纖傳感器等。總體來講,我們用這些技術拓展新的機會,開創新的產業,但不做產業界已有的東西,我們希望以創新的產品形態來滿足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

3、持續加大智能汽車部件產業的投資,尤其是自動駕駛軟件。我們認爲不管是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還是汽車的四化,核心是自動駕駛軟件能不能真正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並在未來進一步實現無人駕駛。我們希望通過強力投資自動駕駛軟件來推動汽車行業的網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推動汽車行業和ICT行業走向融合,爲華爲帶來長期持續的戰略機會。華爲的定位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我們的戰略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最近餘承東也在嘗試怎麼幫助車企賣好車。我們致力於投資自動駕駛軟件,目標是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一旦實現,就將顛覆跟汽車相關的幾乎所有產業,這也是10年內可見的最具顛覆性的產業變革。

第二個舉措,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定義5.5G,牽引5G持續演進。截止到2020年底,全球共發佈了超過140張5G網絡,5G用戶數超過了3.3億,全球5G網絡建設進展超預期。但我們清楚,要想實現5G的商業成功需要5G To C,就是5G怎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5G To B,即5G怎麼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兩者並行發展。

首要的是加大5G To C的發展力度,加快消費者用戶數的發展,加快用戶從4G向5G的遷移,讓5G網絡承載更多的流量。同時加快完善5G To B的解決方案,加強5G To B的規模性商業化進程,實現5G的社會價值。在5G To B方面,截至2020年,華爲參與了全球超過3000多個創新項目的實踐,與運營商、合作伙伴一起在20多個行業簽署了1000多個5G To B的項目合同。目前5G To B的進展主要在中國市場,華爲參與了其中絕大部分項目,其中,在製造、鋼鐵、煤炭、港口等行業已經有較大的進展,實現了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價值, 5G To B的價值正在慢慢體現。基於這些實踐,2021年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支持好適應行業的關鍵需求,如:高可靠網絡連接、大的上行容量、時延保障確定性,以及適應企業海量、小規模網絡的規劃、建設、維護、優化等服務能力,讓更多的企業、讓更多的行業、更快地從5G To B中獲益。

基於目前這些商業實踐,我們也發現,5G走到今天,並不能滿足各行各業的全部需求,我們認爲,5G的標準還要持續演進,才能全面發揮5G核心技術的價值。在華爲MBBF2020上,我們提出了5.5G的願景,這是5G下一步發展的里程碑。5G原來主要針對的是三個場景:一是大帶寬,二是多連接,三是低時延,我們希望5.5G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應用場景,分別是UCBC(上行超寬帶)、RTBC(寬帶實時通信)和HCS(通信感知融合)三個新場景。

UCBC場景支持上行超寬帶體驗,在5G能力基線,即峰值帶寬250Mbps基礎上,上行帶寬達到10Gpbs以上,實現40倍以上提升,滿足企業生產製造等場景下,機器視覺、海量寬帶物聯等上傳需求。在面向消費者的4G、5G網絡,下行比上行更重要,但面對各行各業,有些場景上行比下行更重要,所以要強化5G上行的能力,在現有的基礎上至少擴展40倍,甚至更大的帶寬。

RTBC場景支持大帶寬和低交互時延,能力目標是在給定時延下的帶寬提升10倍,打造人與虛擬世界交互時的沉浸式體驗,比如XR Pro和全息應用等。

HCS(通信感知融合)場景。我們期望5.5G能夠支持通信和感知融合,提供釐米級的高精度、低功耗室內定位服務。很多人可能有感覺,一旦開車開到室內停車場導航就不行了,但是,如果用5.5G覆蓋,就可以享受更好的定位服務,更好的停車場導航。

5G走到今天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可以沿着5G繼續向前,先定義5.5G,從三個場景擴展到六個場景,更好地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第三個舉措,以用戶爲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華爲手機業務由於美國的制裁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對消費者的承諾沒有改變。我們將以用戶爲中心,圍繞智能家居、智慧辦公、智慧出行與運動健康,以及影音娛樂等高頻應用場景,持續打造全場景、個性化的無縫體驗。基於HarmonyOS,HMS,華爲與開發者、生態合作伙伴一起持續豐富硬件和服務兩大生態。

這裡特別要說明是華爲HarmonyOS,這是一個面向全場景的分佈式操作系統,目前,該操作系統已經在華爲智慧屏、智能穿戴、車機設備已經開始應用。接下來,Harmony OS將會在手機上應用,目前已經有20家硬件廠商、280家應用廠商共同參與生態建設,預計2021年會有40+主流品牌、1億臺設備成爲HarmonyOS體驗的新入口。

華爲將繼續打造全球化生態,HMS已經成爲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截至2020年底, 全球註冊開發者超過230萬(海外開發者30萬),基於HMS Core的應用數量超過12萬個,上架華爲應用市場的海外應用數較2019年增長超過10倍,服務全球170+國家/地區、超過7億華爲終端用戶。

第四個舉措,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這段時間無論是碳達峰、碳中和都特別火熱,已經成爲了全球的共識。華爲積極支持並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戰鬥之中,我們認爲這是事關人類命運的重大戰鬥,華爲最大的價值是通過技術創新,幫助各行各業持續降低能源消耗,着力實現低碳社會。如果華爲自己要實現碳中和,我們可以去投資一個太陽能發電站,華爲消耗了多少電就發多少電來實現碳中和。但我認爲這沒有發揮華爲的優勢,華爲最大的價值是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去幫助各行各業降低能源消耗,不斷降低華爲銷售的終端設備、網絡設備、通信設備對能源的消耗,以此爲整個碳達峰、碳中和,實現低碳社會做出華爲獨特的貢獻。

我們的確也採取了一些行動。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1、傳統的無線基站的站點能源效率是60%,華爲通過把機房換成室外機櫃可以提升到90%,如果設備全部上杆,能源效率就可以提升到97%,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2、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數據中心怎麼降低能耗,所以我們通過間接蒸發冷卻和智能調優技術使PUE從傳統方案的1.4降低到1.2,降低到1.2是什麼概念?就意味着1500個機櫃的數據中心每年可以省電1300萬度。3、我們一直在做電動車的三電系統,華爲通過爲電動汽車提供多合一電驅動,將電驅動系統的能效從86%提升到了89%,提高了3個點。這意味着電動車的續航可以增加4.5%。4、電子產品都有電源模塊,需要把380V或者220V轉化成直流,直流再轉化成直流,所以電源板塊的轉換效率也是設備耗能的關鍵。目前華爲提供的高密高效的模塊電源能效可以提升4%,功率密度提升50%。

第五個舉措,努力解決供應連續。我知道大家都對這個問題很關注,受美國製裁以後,華爲能不能持續活下去?華爲供應的問題如何解決?大家都知道,半導體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流程非常複雜,需要非常高的研發投入與資本支出。在此背景下,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全球產業鏈,不同地區根據其自身優勢在產業鏈中發揮不同作用,促使半導體產業不斷實現技術創新,並降低了產品價格,使全球企業和消費者受益。假設未來沒有全球產業鏈合作,而是在每個地區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產業鏈,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發佈的報告《在不確定的時代加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全球將需要增加至少1萬億美元的前期投資,並將導致半導體價格總體上漲35%至65%,繼而導致消費端電子設備成本上升。大家很清楚,事實上,目前,芯片代工價格的上漲正在進行中。如果芯片代工漲價,芯片就要漲價,消費電子產品就要漲價,所以未來幾年,漲價是可以預計的事情。

過去兩年,美國對華爲的三次制裁,對華爲的傷害是很大的。但是,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傷害更大,破壞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信任體系,迫使更多國家和地區不得不考慮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問題。目前我們就看到,歐洲、日本和中國都在加大半導體投資,特別是,歐洲明確強調要實現半導體的自主。去年12月,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在內的17個國家發表了關於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的聯合聲明,決定投入巨資發展歐洲的半導體能力。

另外一個方面,由於美國對華爲的制裁,造成全球企業恐慌性的備貨,特別是中國企業,由原來的零庫存,到3個月、半年,甚至越來越長的備貨週期。因爲他們認爲這樣的備貨策略可以應對不確定性。但是多年來,全球產業一直在追求供應鏈零庫存,併爲之努力,但這種恐慌性的備貨,是造成今年全球半導體供應緊張和供應短缺的核心因素。本來大家原來都是零庫存,正常運轉,現在每個企業備貨一個月基本都亂了。所以今年半導體供應緊張的原因,就是美國對華爲制裁,造成了全球企業恐慌性備貨。美國對華爲公司及其他公司的制裁正在演變成全球、全行業供應短缺的問題,未來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也未可知。

我們認爲解鈴仍須繫鈴人,要讓半導體產業迴歸正常的秩序,避免更大的危機,根本的答案是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儘快恢復全球產業鏈的合作。我呼籲全球領導人們充分重視潛在的巨大風險,發揮他們的政治智慧,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儘快恢復全球產業鏈合作。

如果我們整個全球產業鏈能夠重建信用,恢復合作,發揮全球產業鏈的優勢,我們華爲的問題也許也能夠解決。

最後,華爲依然堅信數字技術的創新,可以爲人類社會面臨的新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方案,華爲希望通過持續創新,與客戶及夥伴開放合作,推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讓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加速到來。

謝謝大家。

2021-4-12

2021華爲分析師大會徐直軍答分析師&媒體問

《南華早報》:目前看到很多企業佈局智能汽車領域,在這種情況下,華爲不造車,這個策略會堅持不改變嗎?汽車行業本身的回本週期相對長,華爲的這一策略是爲了縮短變現的壓力和芯片短缺的壓力,才做的這個決定嗎?能否分享更多智慧汽車領域的發展計劃及背後的原因?

徐直軍:這個問題我多次被問到。我在北京汽車展和在上海汽車展上,在跟汽車界媒體朋友們的溝通過程中,已經詳細解釋過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我也很理解大家的心聲,大家覺得華爲就應該造車。華爲有品牌和技術能力,應該造車,爲什麼不跟大家一樣造車呢,小米等企業都在造車。但是我告訴大家,華爲做這個決策是經過了多年的討論以後慎重決策的。華爲從2012年開始進行車相關的研究,當時我們在2012實驗室下面成立了一個車聯網實驗室。那時候還沒有智能汽車的概念,還沒有自動駕駛的概念,只有電動汽車的概念。我們最早是想研究電動汽車所需要的技術。

但隨着研究不斷地向前走,汽車行業不斷地發生變化,從原來簡單的電動汽車,要變成一個自動駕駛的車。從2012年到現在,整個面向未來的汽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人工智能技術起來以後。原來只要做“三電”系統,後來發現我們要做個“駕駛員”,其實自動駕駛系統就是做一個駕駛員,來替代人開車。後來我們研究發現,華爲具備的所有技術和能力,在車上應用的面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我們認爲,ICT的能力對於未來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部件越來越有價值。

從2012年到現在,我也跟中國所有汽車品牌的董事長、總裁,以及德國、日本的汽車企業高層都進行了溝通,發現產業界更需要華爲的,不是華爲這個品牌,而是華爲的ICT能力,來幫助他們造面向未來的車。所以2018年,我們管理團隊在三亞開會,做了一個決策:明確華爲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個決策到現在爲止一直沒有改變。

當然,我們作爲一個ICT行業的企業,跟汽車行業打交道,也希望開創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所以我們會選擇一些夥伴進行深度合作,然後我們用“華爲inside”的方式支持車企打造其子品牌,賦能一些車企,真正把面向未來的車做出來。我們現在選了三個夥伴,支持它們打造各自的子品牌。有一個大家可能已經知道,就是我們支持北汽新能源打造的ARCFOX品牌,很快會推出一系列的新車面向市場。ARCFOX品牌的系列車會把華爲所有的(ICT)能力和北汽的(整車)能力充分結合起來,給消費者不同的體驗。我們跟重慶的長安和廣汽也有類似的合作。這種合作我們會有所選擇,不會太多。

我們爲“華爲inside”模式設計了一個品牌Logo叫“HI”,代表Huawei Inside。未來看到HI這個LOGO,就證明是華爲跟這個夥伴一起打造的車。但不是所有華爲提供部件的車都能夠標上HI的LOGO,只有用了我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車,纔可以標上HI的LOGO。

2、《第一財經》:去年,小徐總您說最大的目標是活下來還能發財報,我們看到今年的財報還是實現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剛剛您也提到今年整個外圍的環境還是比較的複雜,今年我們新的挑戰或者目標是什麼?

徐直軍:今年的目標還是活下來。但今年我們希望有點時間來思考下一步的行動,看能不能活得好一點點。大家清楚我們2019、2020年都在花時間應對美國的三次制裁,所以還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未來是不是真正能夠活下來,並且能不能活得好一點。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盤點和業務調整,發現活下來還是很有希望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爭取活得好一點點。所以我希望明年的年報發佈會也能正常舉行,分析師大會也能正常舉行。當然每年都能舉行是最好的,我能見到大家、你們也能見到我。

3、IDC:我有兩個問題想請教一下。第一是關於華爲雲,因爲我們注意到,前不久華爲雲做了很頻繁的組織架構調整,最後從BG變成了以小徐總爲董事長的Cloud BU,最終Cloud BU在華爲組織架構裡面的位置到底是什麼樣?相應的華爲雲的戰略的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或者調整?

第二是關於鯤鵬產業的問題。前不久,ARM剛剛發佈了V9架構的指令集,並且說V9不受美國管理出口許可的管制,華爲在ARM V9方面的授權現在到底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完整的授權、永久授權?另外,相應的鯤鵬產業方面,我們芯片的設計、生產、代工未來的問題會怎麼解決?請解釋一下。

徐直軍:華爲雲的商業模式,是線上的業務,是訂閱的商業模式。所以華爲雲一直是端到端、相對閉環運作的一個獨立的BU。我們成立雲與計算BG的時候,希望能夠把服務器、存儲跟華爲雲協同運作,但協同運作的時候又發現一些問題,反而消耗了我們雲團隊的精力。所以我們現在又把服務器、存儲還回去,讓雲BU集中精力發展雲服務。

我們強化華爲雲BU的定位,事實上是我們公司強化軟件投資的一個舉措。華爲雲更多的投資在軟件,有自己產業的規律,我們希望它更加獨立一點,放開手腳去發展,來提高軟件和服務在華爲整個收入的佔比。

關於鯤鵬,它本身是一個ARM的生態,只是我們在中國取了一個名字而已。現在沒有人敢給我們代工芯片,至少我估計短期內沒法解決。但是,我們堅定不移要把鯤鵬生態發展起來,這個不動搖。一旦鯤鵬生態發展起來了,我相信會有其它企業設計出CPU來,只是強和弱的問題。這也給整個中國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關於ARM V9,其實不管是ARM的CEO也好、營銷副總裁也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它不受美國出口管控的限制,不受限制就意味着我們跟ARM可以開展正常的商業合作,想怎麼合作就怎麼合作。

4、IHS Markit: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新車搭載了互聯技術,隨着自動駕駛等級的提升以及各家科技公司的加入,車上集成了越來越多豐富的應用和生態。在5G時代,汽車作爲IoT設備的節點和萬物進行互聯,比如車和車的互聯、車和路、車和設備的互聯以及車和混合雲端的互聯。第一個問題,請問華爲認爲5G技術以及未來的5.5G技術給智能汽車會帶來怎樣的變化?第二個問題,請分享一下華爲智能汽車產品線最近的進展?

徐直軍:其實5G對自動駕駛汽車到底有多少價值,是有不同的觀點的。做交通的人更多希望車路協同,來實現車的自動駕駛,充分發揮路跟車的協同。在這種情況下,5G也好、5.5G也好,它的價值要大一些。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5G或5.5G,這個車能不能實現自動駕駛?要不要實現自動駕駛?

另外一派觀點是,車要實現自動駕駛,必須實現自主的自動駕駛,而不能依賴於別人。就像我們每一個正常的人一樣,你的所有的行爲是你自主管理,不需要依賴別人,不像一個盲人要依賴一根柺杖那樣。如果一個車必須依賴於5G或5.5G,才能實現自動駕駛,那就慘了,如果一個5G基站斷了以後怎麼辦?這對移動運營商的網絡要求就太高了,網絡要覆蓋到任何地方,還要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出問題,它必須有很強的韌性,這不現實。

所以從這種角度來講,5G也好、5.5G也好,就不能是必須的。當然有5G會好一點,但更多的體現爲一個輔助的能力。我一直認爲,5G被政治化了,它的能力被誇大了。我有一次參加一個會,聽所有人講5G,講得熱火朝天,但我咋就聽不懂他們講的5G到底是哪個G呢。我們移動通信技術從1G到2G、3G、4G,它是每隔十年左右演進一代、升級一代。5G也就是在4G技術上再演進一代、升級一代,跟2G、3G演進一代沒有太多區別。當然,你說5G比4G一點好處沒有?那也不現實,畢竟是產業界花了十年的時間和巨大投資以後,把它打造出來的,當然比4G會好一點。但是像大家說的那麼強的能力,說5G是一切一切的基礎,那也太誇大其詞了。

智能汽車BU是我們重點投資的產業,它具有自己的銷售、交付等所有的組織能力,是我們公司除了消費者BG之外功能最完整的BU。我們今年在智能汽車部件的研發投資超過10億美金。中國現在年需求3000萬臺車,未來會更多,我們認爲,即便只做中國市場,每年從每臺車上平均能夠獲取一萬人民幣的收入,也足夠了。當然,華爲做任何一個產業都希望是一個全球產業,而不僅僅是侷限在中國市場。

現在我們做的每一個部件都已經推向市場,正在逐步獲得應用。在4月份的這次上海汽車展上,“華爲inside”合作模式的車會在車輛密集的市區給大家提供自動駕駛的體驗。我們的團隊告訴我:他們是做得最好的,能夠做到在市區1000公里無干預的自動駕駛,這比特斯拉好多了,你們可以開完這個會就到上海去體驗。

5、Guardian:兩個問題,第一,在美國的制裁之下,華爲其實是面臨着包括芯片供給等一系列的供應的壓力,現在這個制裁短期之內是不會消失的,那華爲是不是未來還是依賴在制裁之前準備的儲備?第二,拜登政府上臺之後,華爲如何判斷美國的制裁以及未來美國和華爲之間的關係?

徐直軍:我想全世界所有的客戶、合作伙伴和關心華爲的人都在爲華爲捏把汗:到底還有多少庫存。我們的年報發佈會上已經明確表示了,我們滿足To B客戶的需求沒問題,但也不是永遠沒問題。

應對這個問題,主要靠兩點,一個是利用這些庫存支持我們儘可能活更長的時間,爲此,我們更加聚焦一些區域市場和客戶。第二,華爲是一個全球半導體芯片和器件的採購大戶,我們原來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蘋果和三星,我們有巨大的需求。同時,中國是個巨大的芯片市場,每年有近4000億美金的採購額,很多中國企業擔心會受到和華爲類似的打壓,他們也有類似華爲的需求。有這麼大的需求的話,總會有企業願意去投資,看能不能找到既能符合美國的管制規則,又能滿足華爲和其它中國企業需求的辦法。我們希望全球的夥伴在一定的時候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的庫存消耗恰好和這個銜接上了,那我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我相信這一天會到來!

當然,拜登政府上來以後,我們也在關注,但我們對華爲被移出實體清單不抱任何幻想,我們認爲我們會長期在實體清單裡面工作和生活。我們不能在假設和幻想下去制定公司的戰略,我們現在整體的戰略和具體的舉措都是圍繞華爲長期在實體清單下能夠生存、發展來制定的。

6、《雅加達環球》:現在在亞太地區很多國家都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計劃。從華爲的角度來看,如何看待亞太區域整個數字化轉型的未來發展?在這個過程之中,華爲將會發揮怎樣的角色?

徐直軍:亞太地區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在數字化上還是相對落後的。這次新冠疫情充分讓所有政府部門、消費者和企業看到了數字化的價值。

華爲的願景就是把數字世界帶入到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所以我們公司的使命以及所有乾的事情,都是希望幫助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

我們在亞太已經耕耘了20多年,華爲一直在努力推動亞太的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我相信,這對華爲是個機會,也相信通過華爲的努力,能夠加快亞太地區的數字化進程。我們能把先進的技術和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帶入到亞太的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行業、企業和政府組織。

7、ITR Research:在您的介紹中提到了5G和5.5G,我的問題是,您剛剛提到在2030年的一些願景,但現在很多運營商、廠商已經在面向2030年談的是6G。那我想問一下華爲在6G上的策略是怎樣的?

徐直軍:我們認爲6G應該在2030年左右會推向市場。但是現在6G是什麼,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產業界希望在2030年左右能夠像4G、5G一樣,有一個東西貢獻給消費者和企業,所以現在我們主要是做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我們和產業界一起,去努力定義6G是什麼。我們可能不久就要發佈6G的白皮書,希望與消費者和各行各業探討,未來6G會是什麼樣子。第二、我們圍繞願景、6G的定義,在做一些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研究,希望能實現我們共同定義的6G。

也許我們想象力有限,或者全球所有的產業界想象力有限,發現無論如何也找不出6G應用的場景,那麼也許6G就不需要了。如果你想象出來的場景和應用,5G或者5.5G都可以幫助實現,那麼也就不需要6G了。

所以可能要等待我們下一代人,他們比我們聰明,或者他們的消費需求不一樣、玩得不一樣,發現5G搞不定他們的需求,一定要有個6G,那可能就是6G的價值。以前,我和無線的團隊討論,我說我們從2G做到了5G,這一批人能不能別再做6G了。但是我們發現老是有人要來跟我們討論6G,我們就只能組織大家研究6G了。所以我和無線產品總裁說一定要去找一批年輕人跟我們一起來做,這樣到了6G時代,我們這些人就要退休了,因爲我們沒有想象空間了,想象不出來了,那時候,這批人成長起來,就可以接着想象、接着做。

所以我總結一下我們對6G的看法:我們憧憬6G,但不一定有6G。但是我們還要爲6G有可能的到來做準備、做研究、做投資。

8、日本經濟新聞社:在美國的打壓下,華爲怎麼保持和日本企業的合作關係?2019年,華爲向日企採購零部件的金額是1.1萬億日元,2020年的金額會是多少?今年呢?謝謝!

徐直軍:華爲跟日本企業的一切合作還是在正常狀態。我們的合作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我們給日本的運營商提供產品、提供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服務他的客戶。第二,我們參與日本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第三,我們跟日本的產業界共同面向未來,來打造產業、打造標準。

我們2019年從日本的採購額是100億美金左右,2020年大概在80億美金左右,下降20%。所以日本企業是典型地受到了不公平貿易、非自由貿易的對待,因爲日本企業要賣一顆芯片、一個器件給華爲,都需要美國政府批准。這是典型的不公平,也是典型的阻礙自由貿易。而且受到影響的也不僅僅是日本企業。

9、星展銀行:我的問題有關海思,在美國的打壓下,先進的製程沒辦法幫海思製造芯片。我想知道海思未來的營運模式大概是什麼?

徐直軍:首先,海思研發的任何芯片現在沒有地方能夠生產加工。第二,海思對於華爲來講,它只是一個芯片的設計部門,並不是一個盈利的公司,所以我們對它本身沒有盈利的訴求。現在我們就是養着這支隊伍,繼續向前,只要我們養得起。當然,這支隊伍可以不斷地做一些研究、技術的開發、技術的積累,爲未來做一些準備。

202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