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野的一個怪現象:只要粟裕準備打大仗,參謀長就恰巧不在司令部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從以前被國民黨軍隊追着跑,只能打游擊和運動戰,逐漸轉變爲時常與國民黨軍隊正面對戰。

放在過去,這幾乎是國民黨軍隊求之不得的情況了。我軍在戰場上常常處於人數和裝備上的劣勢,後勤補給也經常斷掉,兵力與裝備的差距是無法彌補的,如果正面作戰,必定會陷入失敗的局面。

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完全依靠遊擊和運動戰是無法取得解放全國的成果的。什麼時候選擇運動戰,什麼時候對敵人進行攻堅,戰術的選擇和運用是最考驗指揮官實力的。

被譽爲我軍“常勝將軍”的將領粟裕,就很擅長根據戰場情況組織作戰。常年的前線指揮工作,讓他對於戰場局勢的閱讀能力極強,很擅長排兵佈陣。

尤其在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會合之後,粟裕與陳毅之間合作無間,配合默契,取得了非常多的戰鬥成果。

但是如果仔細看過那段時間戰鬥的歷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當粟裕打大戰的時候,野戰軍的參謀長陳士榘就不在司令部。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臨時空降

陳士榘1909年出生於湖北武昌黃土陂,他的家庭十分貧苦,少年時期雖然也曾讀書識字,但很快就因爲家庭原因而被迫離開了學堂。

16歲那年,陳士榘離開了家鄉到沙陽縣的雜貨鋪裡做學徒工,那個年代的學徒並不是學生,而是跟着師傅打下手的廉價勞動力。

做學徒工的日子自然是很苦的,陳士榘居住在艱難的條件下,天不亮就要起來幹活,每天都是重體力勞動,店裡卻不肯給他們多少食物。

幸運的是,在雜貨鋪當了兩年的徒工之後,陳士榘就接觸了革命組織,並且參與了農民協會。在那之後,陳士榘毅然奔赴武昌,加入了共青團,並且參加了當地的學生軍事訓練班。

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1927年9月,他參與了秋收起義,並且在那之後跟隨毛主席的領導,上井岡山,不久後他加入共產黨,成爲了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

陳士榘參加過紅軍長征,在抗日戰爭期間,他還曾擔任平型關戰役中主力部隊的指揮官,爲晉西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作出許多貢獻。

陳士榘的軍事經驗和指揮能力都很出色,在戰場上也稱得上驍勇善戰。但他原本並不是山東野戰軍的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一起並肩作戰,一開始,兩支野戰軍並沒有完全合編,雙方的作戰風格和領導班子的指揮風格也有很大差別。

並且在兩軍並肩作戰的時候,華中野戰軍連戰連捷,山東野戰軍卻幾次失利,陳毅甚至說出“過去黨內同志曾有公論,認爲我這個人最善於打敗仗”這樣的話。

兩軍在對局勢的判斷和大的戰略方針上也有不少衝突,甚至引發了許多誤會。華中野戰軍始終認爲,山東野戰軍想讓國民黨軍隊渡過黃河以東,這樣對於華中的局勢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隨着雙方接觸增加,兩軍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愈發激烈,甚至於一向在軍中與人爲善的粟裕,都表達了強硬尖銳的反對態度。

這種衝突的後果是華中軍區兩淮失守,這對於我軍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國民黨軍隊則趁此機會大肆炫耀,認爲華中軍區已經成爲國民黨的囊中之物。

這一段時間的戰鬥失利,對於陳毅的聲望也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他的參謀長宋時輪被臨時替換爲陳士榘。

此時華中軍區正處於十分不利的情勢下,陳士榘臨危受命,空降山東野戰軍,他所面臨的情況本身就很艱難。

再加上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在許多戰術與戰略方針上的不合拍,雙方都認爲應當使兩軍形成戰略整體,最終由陳毅致電中央,表達希望將兩個野戰軍指揮部合成一個的願望。

兩天後中央回電,表示兩個指揮部應當合一。並且提議由陳毅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譚振林擔任副政委。

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的回電,並沒有將陳士榘作爲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指揮部合併後的主要指揮官。

一些矛盾

儘管兩個指揮部已經合併,但雙方在戰略上依舊有摩擦和衝突。華中野戰軍想要主力部隊南下,解決華中軍區的問題,而山東野戰軍發現國民黨想要佔領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因此想要北上擊退國民黨軍隊。

陳毅在兩個野戰軍的不同意見中表現出猶豫徘徊的態度,甚至想要分兵,讓山東野戰軍北上,華中野戰軍南下。

華中野戰軍對陳毅的這個決定極力反對,並且很快致電中央,認爲兩支軍隊絕不能分兵,又提出了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應當合併,陳毅和粟裕共同行動,統一軍政和財糧支配的觀點。

這封送往中央的電報上特別指出了,陳毅,粟裕和譚振林在一處行動,粟裕可以幫助陳毅下定決心,並統一山東野戰軍的指揮。

換言之,粟裕在軍中的指揮地位向來明確,是得到所有人認可的。並且由於這封電報,中央對華東野戰軍的領導體系也有了大體的判斷。

後來,毛主席在對華東野戰軍領導體制的指示中,點名的人包括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並且特地將戰役的指揮權交給了粟裕。

華東野戰軍的司令員是陳毅,他負責統轄大的方針,而具體的軍事指揮工作則交給了粟裕負責,在這其中,中央的電文並沒有提及陳士榘。

後來陳士榘擔任華東野戰軍的參謀長,但他與陳毅之間的配合並不和諧,還產生過一定的摩擦。

在作戰方針上,陳毅與粟裕更加合拍,兩人的作戰計劃常常更容易達成統一。參謀長陳士榘則與唐亮觀點相合。

在打完宿北一戰後,中央致電前線,希望華東野戰軍集中主力部隊殲滅魯南的敵軍。但陳毅和粟裕卻得到情報,認爲張靈甫很可能會孤軍深入方,我軍可以就近將他們殲滅。

兩人很快致電中央,請求集中主力部隊南下,先將張靈甫領導的第74師殲滅,再收復魯南。

戰場上的局勢變化往往不會等人,因此毛主席對前線將領的意見十分尊重,很快就回電錶示同意。

但兩個人都沒有想到,張靈甫的隊伍非但沒有像他們預想的那樣孤軍冒進,反而還在自己的陣地上穩如泰山地修築起了防禦工勢。

由於前期對局勢的判斷,東野大軍已經南下,司令部更是駐紮在原地,陳毅和粟裕就想要暫時觀察一下敵情,再決定是否變動戰略方針。

但陳士榘認爲,國民黨第74師本身就是蔣介石手下的五大主力之一,如果在此時僵持在原地,任由敵軍穩紮穩打的向我軍推進,很有可能會將我軍逼到不利的境地。

雙方誰也無法說服誰,由於陳毅堅持想要再看看局勢,陳士榘致電中央,想要中央直接命令野戰軍回援魯南。

但是他忘了,在軍隊中,陳毅還是他的上級。像這樣越過上級直接給中央打報告的行爲,是十分不合適的。

陳毅對於陳士榘的行爲極爲惱火,甚至憤怒的說:“你們有電臺,你們能發報,你們向黨中央告我的狀!”

風格區別

從陳士榘與陳毅之間的矛盾也能看出,相對而言,陳士榘的風格更偏向保守,對於陳毅和粟裕兩人想要賭國民黨軍隊孤軍深入,好一舉殲滅敵軍的思路不是很認同。

事實上,陳士榘的作戰風格更加直接,更加陽剛。他所領導的部隊往往擅長打攻堅戰,也樂於打攻堅戰。相對而言,粟裕的風格更符合“兵者,詭道”的說法,他擅長打運動戰,並且很擅長對敵軍進行埋伏。

不要小看了我軍一直以來採用的游擊戰、運動戰的方針,能夠打好運動戰是很困難的,在我軍兵力和裝備遠遠弱於國民黨軍隊的情況下,正是依靠游擊戰術,我軍才能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用敵後騷擾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的取得勝利。

爲了能夠打好游擊戰,粟裕甚至組織了專門的畫圖人員,每到一個地方就會繪製出詳細的地圖,懸掛在指揮部的正中央。他最喜歡做的就是在地圖下思考事情。

粟裕在我軍中一向有活地圖的稱號,據說每到新戰場,他實地考察的時候,甚至會把每一條小路通向哪裡都記在心中,繪圖人員偶爾出了錯誤,粟裕都能精準的指出。

兩人之間作戰風格的差別在一件事上體現的十分明顯。

我軍想要對國民黨第57師實行誘敵深入、埋伏包圍的戰術,一開始負責執行戰術的是陳士榘。

由於敵軍的這一支隊伍曾經被我軍用類似的戰術打過,所以對於類似的戰術方針十分警惕。

一開始,陳士榘用我軍的第一、第四縱隊與敵軍正面作戰,然後指派第三縱隊穿插到敵人的側後方,再派其他隊伍阻斷敵人的退路。就在我軍的包圍圈即將合攏的時候,敵軍發現了我軍佈置的端倪,很快就向南逃走了。

發現敵人主力轉移,陳士榘很快就部署部隊進行追擊,沒有想到那一天天公不作美,下起瓢潑大雨,當時的路面基本都是土路,對我軍追擊不利,再加上敵軍跑起路來馬不停蹄,最終,我軍沒能找到敵人。

但粟裕在誘敵深入這件事上就更加柔和。他判斷出,敵軍的第57師和其他隊伍共同作戰,但其他隊伍都已經立下戰功,五十七師卻寸功未立,只要適當的對他們做出引誘,敵軍一定會產生追擊的心思。

因此粟裕在敵軍猛追十縱時候,悄悄的令我方部隊尾隨敵軍,隨時準備對他們進行分割。又命令其他部隊找好合適的地形,準備進行伏擊。

等待戰機的時候,粟裕也很有耐心,直到敵軍的幾個師之間拉開了足足40華里的距離,我軍才一舉將第57師與其他敵軍之間的聯絡切斷,並將敵軍包圍殲滅。

共同作戰

由於粟裕和陳士榘在作戰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雙方配合上往往會產生摩擦和矛盾。

對於前線作戰指揮的方針,無論是中央還是陳毅,都更加青睞粟裕。這也並不是針對陳士榘,從雙方電文上可以看出,一開始粟裕就是華中野戰軍的指導核心,而陳士榘對於山東野戰軍來說,卻是空降的參謀長。

在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的時候,毛主席的指示,也是由粟裕擔任作戰指揮,幾乎沒有提及過陳士榘。

換句話說,對於雙方來說,都更加認可粟裕的指揮權,而粟裕也用自己的實力和一次次的戰果,向所有人證明了他們沒有信錯人。

雖然說解放戰爭是我軍與國民黨軍隊正面作戰,但在1947年解放戰爭初期,我軍依舊處於相對弱勢的位置,想要一直打攻堅戰是不可能的。

粟裕運動作戰的指揮方針也更加適合華東野戰軍。

爲了避免雙方發生衝突,在實際作戰的時候,參謀長陳士榘往往會被派到前線,直接指揮戰役。

作爲一位有多年作戰經驗的指揮官,陳士榘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時候,能壓得住陣腳,也能啃下硬骨頭。在需要攻堅戰的時候,他所帶領的隊伍往往能夠發揮出出色的實力。

當然,這並不是說粟裕與陳士榘之間真的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很多時候戰場上的指揮要因時而動,沒有一定對或者一定錯之處。

在戰場上,用這樣的方式化解指揮官之間意見的不統一,本就是極富智慧的做法。依靠着陳毅、粟裕與陳士榘之間的巧妙配合,華東野戰軍也多次取得勝利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