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葬找不到祖先?內政部譴責殯葬業者扭曲說法

清明假期,中華民國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團體刊登廣告,質疑「清明節要消失了嗎?所謂環保葬其實只是個美麗誤會!」,反對政府推動環保自然葬,內政部強烈譴責團體扭曲環保自然葬的行爲,並強調由於臺灣土地資源有限,近年來持續推廣環保自然葬法以利土地永續循環使用,家屬親臨現場或在家祭祀緬懷先人,仍然可以傳承國人慎終追遠的精神

中華民國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等團體刊登廣告,透過漫畫形式,質疑政府推動環保葬只是美麗的誤會,小孫子質疑過去的阿公阿嬤被當廢棄物處理,被樹葬花葬後看不到阿公、阿嬤,不知道要去哪裡祭拜?並強調骨灰無法分解,環保葬並不環保。

內政部強烈譴責,並表示,105年全國遺體火化率已達到96%,火化後國人多將骨灰安置於納骨設施,但臺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若火化後骨灰改以樹葬、花葬、海葬等安葬方式,不但可節省土地資源,同時符合世界潮流推動環保的概念

現行殯葬法規明定實施環保自然葬法,應於主管機關所劃設的一定區域範圍內,且除海葬外,樹葬、植存須將骨灰埋藏於土中,並無環境遭受污染問題,另外實務維護上添加溶磷菌土壤中,有助骨灰分解,爲樹木所吸收。

內政部指出,施作環保自然葬前,仍得依家屬意願的方式舉辦告別式,施作過程亦秉持維護亡者尊嚴的精神,事後家屬於特定節日可透過網路線上追思及親臨海葬或樹葬區現場等方式緬懷先人,也能選擇在家祭祀或追思,並未失去慎終追遠的精神。

內政部說明,有關目前全國辦理樹葬、灑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法,截至今年1月底,公墓內樹葬、灑葬之地點有31處,已服務3萬2587位;公墓外植存有2處,已服務6765位;有9縣市可辦理海葬,已服務1919位,整體服務量有逐年提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