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生活化 滅絕物種在身邊
基隆野鳥學會常務理事沈錦豐,深耕鳥類研究數十年,對生態保育貢獻良多。(吳康瑋攝)
愛鳥人士沈錦豐27年來積極推動猛禽生態保育觀念,也實地踏上北方三島研究動植物,並建立一系列保育協作流程,近年更不侷限於「鳥」領域,協助發現臺灣新品種蝴蝶尖翅翠蛺蝶、已滅絕物種的澤珍珠菜,讓環境教育走進生活,庶民都能參加。
基隆野鳥學會成立於1993年,成功推動北方三島成爲野生動物保育區,沈錦豐10年前實地登島研究,第一年就發現遊隼於棉花嶼繁殖,隔年又發現臺灣第一筆大型薙鳥在島上繁殖,他說,保育的道路就是如此令人驚豔,他才能持續走下去。
沈錦豐指出,一開始從鳥類的範圍跨足到植物、蝴蝶及兩棲爬蟲類,從拼拼湊湊,直到逐漸掌握具體輪廓,並深入調查基隆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他認爲,邀民衆、團體一起關注家鄉的生態,天天觀察,絕對比學術專案調查來得好。
他舉例,去年10月有鳥友在內寮溼地發現一隻沒見過的蝴蝶,他翻閱臺灣蝴蝶圖鑑都查不到相關資料,求助蝴蝶保育協會得知這隻蝴蝶爲「尖翅翠蛺蝶」,爲臺灣第一筆發現紀錄,此蝶最近的紀錄在廈門,研判很有可能隨往來郵輪「唐山過臺灣」來到基隆港。
另外,今年4月在基隆暖暖區發現的「澤珍珠菜」,不但早被列爲臺灣已滅絕物種,距上一筆發現紀錄也有123年之久,消息傳出令人振奮。沈錦豐說,鳥會成員發現「澤珍珠菜」後,立即通報在地團體保育,呼籲切勿讓棲地曝光,以免遭到破壞或挖光。
他強調,這種模式不僅讓在地市民瞭解家鄉的自然樣貌,更可以達成良性的合作模式,藉由鳥會發掘生態圈需保護的物種,並經過與社區共同專業覆育照料,最後移轉給社區維護,藉此模式永續經營保育生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