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走進非洲,看中非農業合作累累碩果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尼日利亞、埃及特派記者 姜宣 黃培昭 環球時報記者 周輖】編者的話:9月4日到6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和非洲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典範,而農業合作成爲中非合作的亮點之一。多年來,中國通過建立農業示範中心、支持非洲農產品對華出口等措施,有效推動非洲農業發展。中國對非洲的農業幫扶,還體現了“授人以漁”的理念,爲非洲減貧和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充分展現了打造中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有非洲學者稱,中國以真實親誠的理念,用自己的先進技術助力非洲農業發展,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中非友誼的動人讚歌。

“這是我見過最棒的水稻”

從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向東開車約60公里,來到撒哈拉沙漠的邊緣,一片綠洲在這裡“躍然”而出:近千畝農作物茁壯生長,上百頭奶牛悠閒吃草。這裡就是中國援建的毛里塔尼亞畜牧業技術示範中心,也是中國在非洲建立的首個畜牧業示範中心。該中心由中國和毛里塔尼亞兩國政府於2014年4月12日和23日換文確認,2016年試運營,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佔地110公頃的示範中心,種植區、養殖區、飼草料加工車間、培訓區等分佈其間。

中國援毛塔畜牧業技術示範中心助理穆赫塔爾說,幾年前自己剛入職時,這裡還是一片不毛之地,而中國幫助當地實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也讓當地農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毛里塔尼亞位於西非,西臨大西洋。畜牧業是毛里塔尼亞的支柱產業之一,但該國80%以上國土被沙漠覆蓋。在荒漠化和半荒漠化的草場,脆弱生態難以承載大量牲畜,過度放牧加劇生態退化,草場承載力逐年下降,當地民衆生活來源、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不過,在中國的幫助下,曾經黃沙漫漫的地方也漸漸變得綠意盎然。

多年來,在中國援毛塔畜牧業技術示範中心,種植、養殖、培訓等工作有序展開,中國專家克服高溫、乾旱、沙塵天氣等重重困難,實現了撒哈拉沙漠紫花苜蓿、高丹草等飼草料作物規模化種植,還通過胚胎移植等技術改善了當地的奶牛品種,爲毛里塔尼亞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助力。毛塔農村發展部前秘書長布赫·阿海麥對此高度評價:“中國專家在茫茫荒漠中創造了奇蹟,幫助更多毛塔人民走上致富路”。

援毛塔畜牧業技術示範中心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等機制框架下,中非不斷深化農業科技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多年來,中國農業專家赴非洲開展援助和技術培訓,向當地轉移先進農業技術,培育優良品種,非洲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

在科特迪瓦南部迪沃省格格杜墾區,一片片稻田令人心曠神怡。作爲較早一批走進非洲實施援助的農業專家,遼寧省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人員上世紀90年代便來到科特迪瓦,開啓了中科兩國建交後實施的第一個農業合作項目。在隨後20餘年裡,該公司先後派出近百名專家赴科特迪瓦開展工作,援助資金累計約爲兩億元人民幣,爲科特迪瓦實現“2025年水稻自給自足,2030年水稻出口”的目標作出重要貢獻。格格杜墾區水稻農業協會主席阿蘭表示:“中國農業專家爲我們提供了優質的水稻品種和現代化農業技術,讓我們的收成一年比一年高。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和中國農業專家繼續加強合作,爭取早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並出口至其他國家。”

目前,已有20多個非洲國家引進種植中國的雜交水稻,其中就包括烏干達。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中國政府陸續派出農業專家前往烏干達東部布塔萊賈地區,建成多個灌溉系統,通過自流排灌渠系,使布塔萊賈大約3.6萬畝(約合2400公頃)的窪地變成能排能灌的良田。中國農業專家還帶來了K5、YK23等常規水稻品種,教會當地農民整田種稻。從此,中國水稻紮根布塔萊賈,爲當地人民提供了充足食物,也增加了稻農的經濟收入。

自2012年以來,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連續三期在烏干達實施,中國共派出近60名專家幫助烏干達發展農業生產。中國水稻專家再次來到布塔萊賈,示範推廣中國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推動了當地水稻生產再上新臺階,使布塔萊賈成爲烏干達的“魚米之鄉”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布塔萊賈當地民衆紛紛稱頌中國政府爲他們帶來了寶貴財富。“我種了20多年的水稻,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產的,這是我見過最棒的水稻。感謝中國專家,感謝中國政府!今後,我要完全改種中國雜交水稻了。等有錢了,我要送幾個孩子上大學。還打算把現在的房屋拆掉蓋新房,享受美好生活。我還希望,自己有機會去中國學習雜交水稻和其他新技術。”布塔萊賈年過六旬、有5個孩子的水稻種植戶羅伯特,由衷地感謝中國的無私相助。

授人以漁,惠及百萬農戶

中國援助非洲農業堅持“授人以漁”。根據《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首個三年規劃,中國已向非洲派出500餘名農業專家,培訓近9000人次農業人才。截至去年底,中國已在非洲建成2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推廣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項先進農業技術,惠及100多萬非洲農戶,有力支持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

從西非國家貝寧中部最大城市帕拉庫向東南方向驅車12公里,就到了達奧卡拉農牧區,這裡坐落着中國援助貝寧棉花技術項目基地。這個由中國政府援款支持的合作項目,自2013年啓動以來,由中國紡織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目前已進入第三期。

中國援助貝寧棉花技術項目基地於2014年建成,分爲生活區、辦公教學區、農機維修區和種植示範基地。在這裡,中國專家與貝寧農牧漁業部門緊密合作,致力於提升貝寧棉花產業的整體水平。項目負責人首小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貝寧棉花項目始終秉持“真實親誠”的援非理念,注重“授人以漁”的工作方法,通過屬地化管理爲當地社區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包括保安、司機、廚師、維修工和技術員等職位。棉花種植技術的普及推廣,不僅提升了當地農業生產水平,還帶動了農業投資與貿易的發展,拓寬了中貝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十年來,中國援助貝寧棉花技術項目成功引進並篩選了近30箇中國棉花品種,成立了棉花種植合作社,並建立了農機維修培訓中心,舉辦了20期技術培訓,覆蓋了近千名當地農民。項目不僅爲貝寧帶來了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還爲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能人才,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與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貝寧媒體對此表示,中國的專家和技術爲貝寧帶來了更多的福祉,也爲中非農業合作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肯尼亞跨界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米瑪諾曾在海南進行過爲期28天的訪問學習。在此期間,她熟練掌握了香蕉種苗營養液的配製、組培苗接種手法及培養階段的溫溼度、光照等技術。在肯尼亞跨界國際有限公司的香蕉種苗培養室裡,一個個裝有種苗的培養瓶整齊排列。該公司擁有肯尼亞最大的香蕉種苗組培繁育工廠,爲當地企業提供脫毒香蕉組培苗,帶動了肯尼亞香蕉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盧旺達南方省胡耶區的中國援盧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一株株菌草長勢喜人。除了能加工成飼料、肥料,菌草還可以用於栽培食用菌和防治水土流失。從福建學成歸來的奧魯奇說,以前農牧民總是因爲爭奪水草打架,“現在我覺得菌草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爲菌草適應性很強,生長也很快,且能夠涵養水源,完全能夠滿足牲畜對食物與水的需求,使它們能夠安穩地定居在一些地方”。

中企幫初級農產品提高附加值

近年來,多家中國企業在非洲建立農產品加工廠,幫助當地民衆將初級農產品加工爲高附加值產品,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同時也減少了這些國家對單一初級產品出口的依賴,增強了它們的農業經濟多樣性。

在尼日利亞貝努埃州的精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醇加工廠大門外,兩條卡車“長龍”蜿蜒在道路兩旁,長達數公里。前來送木薯的農民托馬斯說:“我從未見過這種陣勢,人們爭先恐後來賣木薯,生怕晚了一步。”現階段該公司年產乙醇7萬噸,二期工程將年產14萬噸。此外,乙醇加工後的廢棄物,一部分加工成有機肥,以解決當地土壤有機物以及營養元素缺乏的問題;另一部分則被用來製造生物能源沼氣,年產2300萬立方米,相當於節約3萬餘噸優質原煤。“我從來沒想過木薯可以利用得這麼充分,連木薯渣都被加工成了有機肥,這下我再也不會爲買不起化肥而着急了!”當地村民約瑟夫說。

“可可王國”科特迪瓦位於非洲大陸西部、毗鄰幾內亞灣,其生產和出口的可可佔世界總量的近40%。這個全球最大的可可生產和出口國正在其經濟首都阿比讓郊區的PK24工業園,建設該國最大的自有可可加工廠,建設項目由中國輕工業南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承包。根據項目協議,未來該工廠生產的40%產品將銷往中國市場。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員會總經理康尼·伊夫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中等收入羣體,可可產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我們對自己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滿懷期待。我們相信一個不斷髮展的中國一定能夠帶來更多機遇”。

爲了加快中非貿易,中國政府2021年11月宣佈爲非洲農產品輸華建立綠色通道,縮短檢驗檢疫時間,擴大關稅豁免。從此,非洲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腳步加快,中非農產品貿易屢創新高。今年前7個月,中國自非洲進口農產品253.5億元,同比增長7.2%。2023年,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堅果、蔬菜、花卉和水果分別同比增長130%、32%、14%和7%。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4個非洲國家簽署了22項農產品輸華准入議定書,自非進口農產品金額已經實現連續7年正增長。

每兩年舉行一屆的中非經貿博覽會成爲雙方一個重要貿易平臺。每一屆博覽會上都會有新的來自非洲的農產品進入中國老百姓視野。南非的蘋果、埃塞俄比亞的咖啡豆、肯尼亞的鮮花等農產品,都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

在2023年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引進肯尼亞野生鯷魚產品。肯尼亞擁有良好的海域環境和豐富的鯷魚資源。勁仔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18年在肯尼亞投資建廠,將漁民捕撈的鯷魚經過清洗、整理、煮制、晾曬後製成美味可口的小魚乾,然後出口到中國。勁仔食品肯尼亞項目的負責人劉志勇此前表示,2023年上述工廠帶動當地500多人就業。

中國與肯尼亞在鯷魚乾產業的合作,是近年來中國與非洲漁業合作項目之一。中國與近20個非洲國家開展漁業合作,相關產品年產量約30萬噸。非盟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非洲藍色經濟規模有望增至40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