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正共繪非洲農業發展新圖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國新冠 記者 李媛媛

“在馬達加斯加,中國雜交水稻累計推廣面積超過了7.5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7.5噸,超出當地品種產量的3倍以上,雜交水稻被印在馬達加斯加最大面額的鈔票上。”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9月2日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新聞中心首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年來,在中非合作論壇引領下,中非農業合作蓬勃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經在20多個非洲國家“紮根”。

從加大農業技術合作和聯合研究,幫助非洲培養更多本土專業型人才到建立農業示範中心,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中非正在共繪非洲農業發展新圖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張永蓬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非農業合作在《中非合作2035年願景》《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等框架下穩步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國援盧旺達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位於盧旺達的南方省胡耶區,於2011年正式運營,負責在當地示範和推廣水稻、旱稻、菌草、水土保持等技術、並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班。目前,盧旺達已有超過3.5萬名農民接受了示範中心相關技術培訓。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9月2日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新聞中心首場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菌草技術成功在盧旺達應用並“開花結果”,已帶動盧旺達3萬多人就業增收,被當地人稱爲“幸福草”。

張永蓬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國和盧旺達的農業合作主要集中在水稻種植、菌草技術等方面。“通過向非洲國家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中國幫助非洲國家切實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助力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民衆的增收減貧。”

位於西南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是僅次於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島和加裡曼丹島的世界第四大島,也是非洲第一大島。水稻是馬達加斯加的主要農作物,佔該國農業種植面積一半以上。然而,受種子質量和基礎設施等多種因素限制,馬達加斯加稻米產量始終無法滿足本國民衆口糧需求,仍需依賴進口。爲幫助馬達加斯加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自2007年起,中國專家在當地指導發展雜交水稻,幫助馬達加斯加成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非洲國家以及第一個實現雜交水稻全產業鏈發展的非洲國家。

近年來,中國不斷同非洲積極分享農業發展技術,助力非洲國家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今年8月發佈的《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累計向非洲11個國家派出45組、432人次農業專家,培訓非洲當地學員7萬餘次,傳授適用技術近千項。中國積極推動農業技術合作項目落地,在非洲建成2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

在中非農業合作中,中國也非常重視推動非洲優質特色農產品輸華。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4個非洲國家簽署了22項農產品輸華准入議定書,自非洲進口農產品金額已實現連續7年正增長。

2023年8月,中非領導人對話會後,中方發佈《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提出中方將充實完善非洲農產品輸華“綠色通道”,持續擴大非洲農產品輸華規模,爲中非農業務實合作再添動能。

近年來,中國已成爲非洲第二大農產品出口目的國。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9月2日介紹,盧旺達的幹辣椒和咖啡、肯尼亞的牛油果、貝寧的菠蘿等特色產品已常態化擺上了中國人餐桌,豐富了中國消費者的“菜籃子”“果盤子”,也充實了非洲朋友的“錢袋子”。

“擴大非洲農產品輸華規模給非洲國家帶來諸多利好。”張永蓬分析說,中國進口非洲農產品有利於非洲國家農業的發展,有助於推進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也爲非洲國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升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助力非洲國家減貧。對中國而言,擴大非洲農產品輸華規模,讓非洲農產品走進中國千家萬戶,也爲國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除推動非洲優質特色農產品輸華以外,近年來,中國對非農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在非農業投資企業超過200家,投資存量超過10億美元,涵蓋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各行業,農業投資產業鏈不斷延伸。

對此,徐建平表示,在中非領導人戰略引領下,中非農業領域合作蓬勃開展,非洲農業增產增收成效喜人,中非農業經貿合作發展強勁,農業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取得了豐碩成果。下一步,中國將與非洲國家、非洲聯盟一道深化發展戰略對接,進一步完善《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落實機制,不斷提升中非農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共同開創非洲農業發展事業更好的未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