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要告別“地上河”了?23年輸沙量僅0.95億噸,河牀下切3.1米

一個文明要想發展,河流的哺育是必不可少的。華夏文明自然也不例外,歷史資料證明,中華文化正是發源於長江河黃河一帶。

不過,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氾濫,爲人們帶來極大的苦難。而如今,隨着我們國家的治理,黃河的河牀不斷下沉,2023年黃河河牀已然下沉3.1米。那麼假以時日,黃河真的能告別“地上河”之名了嗎?

黃河歷史上的多次災害

儘管黃河哺育了中原地區的中華文明,但是在歷史上,黃河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可以說中原地區的發展歷史,也是一部黃河地區的泛濫歷史。

作爲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大禹治水並不完全是民間傳說,更是歷史上黃河曾出現大規模氾濫的歷史佐證。越來越多考古學資料顯示,早在距今約爲4000年前,中國尚且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黃河就經歷過一次嚴重的泛濫。

這場洪水對於當時的奴隸社會生產幾乎是毀滅性的,氾濫的黃河席捲了中原地區近乎所有的農田,摧毀了大量的村落。在曾經的黃河古河道流域依舊能發現大量的古村落遺址。這些毀滅的古代村落,大多皆因爲黃河的泛濫。

進入了封建時代,黃河氾濫依舊困擾中原地區發展的巨大阻礙。西漢時期,黃河曾多次潰堤。洪水在中原地區大肆吞沒土地,其受災範圍波及到近16個郡。甚至連以武治國的漢武帝劉徹,都因爲黃河氾濫導致的人員不足,暫緩了對外征伐的腳步。

《溝洫志》中記載,鴻嘉四年,黃河再次氾濫,這次其波及範圍更爲驚人,近31個縣被氾濫的黃河所吞沒,四萬所官亭民房被摧毀,數十萬人無家可歸。氾濫的黃河還進一步導致了饑荒的發生,一時間餓殍遍野。

隨着時間推移,我國封建社會來到了北宋時期,但是黃河的破壞力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降低,相反,黃河的泛濫反而變得愈發頻繁。

天禧三年,黃河再度發生水溢並決口,接着又於城西南決口,往後氾濫的黃河勢不可擋的衝擊了北宋的多個統治地區。

這次氾濫有多嚴重?宋真宗時期的黃河氾濫直接讓宋朝朝廷內產生了南遷之意,宋朝的政治中心也在中原地區南北反覆變動,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宋朝政權的不穩定性,爲後來金人的入侵埋下了禍根。

到了金元時期,黃河更是給了元王朝崩潰帶來了致命的一擊。元順帝時期,黃河開始了長達七年的水患,其改道直接導致了元朝失去了大量勞動人口。

不僅如此,改道的黃河更是將其流經地的沿海鹽場盡數沖毀,使得幾十萬百姓淪爲難民。爲何國土如此龐大的元朝滅亡的如此迅速?氾濫的黃河難辭其咎。

爲什麼黃河會成爲地上懸河

爲什麼黃河氾濫的次數如此之多,這就要從黃河的地理位置談起了。由於我國地勢多變,加之黃河的長度幾近貫穿我國全境,這就使得了黃河的上、中、下游三段有着極高的地勢差。

黃河的上游地區途徑蒙古高原,極高的海拔使得其在抵達中游地區時具有極高的流速。而到了它的中游地區,恰巧途徑黃土高原。極高的流速,加之黃土高原土壤容易流失的特性,使得在這個過程中黃河夾帶了大量泥沙。

而到了下游地區,由於地勢落差變小,黃河洶涌的流速開始逐漸放緩。由於流速放緩,中游地區被裹挾的泥沙便不再隨河流一起奔涌,而是沉澱在了下游地區。這些沉積的泥沙在時間推移中不斷日積月累,使得黃河的河牀高度不斷上漲。

黃河成爲地上河,和其特殊的地理走勢有關,但是在這之中,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同樣不可忽略。可以說,正是人類的活動,進一步導致了黃河變成了地上河。

黃土高原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一片與乾旱河荒蕪沾邊的地區。但是早年間的黃土高原地貌卻並非如此。甚至,在我國古代社會早期,黃土高原很有可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林地。

但是由於我國古代政治中心多集中於中原地區。人類的社會發展,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開發,黃土高原地區大量的植被並因此被破壞。

正如《阿房宮賦》中所說,“蜀山兀,阿房出。”每每朝代更迭,都需要大興土木,這都進一步加劇了中原地區植被被破壞的情況。

一棵百年老樹對土壤的固定能力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就是在人類日積月累的活動之下,黃土高原地區的植被覆蓋率被不斷破壞,最終使得這片地區的植物再也無法承擔其固定土壤的作用,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也使得黃河下游淤泥堆積的情況變得更爲嚴重。

爲了應對氾濫的黃河,我國各個朝代都有修築與黃河相關的水利工程。但是這些工程大多數對黃河河道進行封堵攔截,這反而讓泥沙更多集中在了黃河主河道上,進一步擡高了黃河的河牀海拔。

當然,提起黃河河牀太高的問題,我們是繞不開蔣介石的,他爲了抵擋來犯的敵人,充分發揮了他常人難以理解的戰術思維,炸燬了花園口大壩,以試圖阻截日軍。

當然,炸燬大壩並沒有阻止日軍進軍的腳步,反而直接造成了河南地區數千萬人受災,並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黃河河牀的泥沙堆積。此後黃河在河南地區多次氾濫,其影響甚至直至今日。

如何治理黃河,讓它從地上懸河之名中解放出來,一直是我國建國以來所思考的問題。

黃河現狀:全流域綜合治理策略下的顯著進步

當然,隨着我國無數代人地不斷努力,當下我國的黃河治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23年黃河干流區域僅僅只輸送了0.953億噸地泥沙,與往年平均值9.21億噸相比,減少了約爲90%!

而黃河地區下游河牀更是顯著降低,其開封流域的河牀更是相較於往年降低了3.1米。這些成績無不證明黃河在變得日漸可控,也說明我國的黃河治理工作在不斷地取得成功。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於我國全流域綜合治理的戰略性想法指導。在過去的歷史中,如何治理氾濫的黃河,大多數統治者都只是在氾濫地區建設水利工程,這只是頭疼醫頭,難以觸及黃河氾濫問題的本質。

想要治理黃河,就必須從上中下游全流域一同治理。對於水土流失嚴重的黃河中上游流域,我國則是想方設法回覆黃土高原地區的土壤固定能力。2023年,我國完成了5997萬畝的造林,加之過去長久以來的積累,這都使得黃土地區的土壤變得更爲牢固,被黃河裹挾的泥沙也進一步減少。

而在泥沙堆積的嚴重的中下游地區,我國則大力推行了清理工程,通過人力將堆積的泥沙不斷挖走。如我國的國之重器——新海鱘號挖泥船,就是我國治理黃河泥沙堆積的一柄利劍。

作爲泥沙的吞噬者,新海鱘號每年都能吞吐大量的黃河泥沙,這些被吞吐的泥沙或將作爲農耕土壤進行回收,或被排放至海洋進行廢棄處理。在新海鱘號的清理之下,黃河堆積的泥沙在逐年減少。

儘管我國在黃河治理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這項工程依舊不是能一日千里便可完成的。黃河治理所涉及的生態問題河地理問題複雜程度,遠超常人想象。

有人也經常提出建議,覺得可以引進民間力量,讓一些民營企業挖走黃河的泥沙作爲建築材料。這樣不僅能解決懸河問題,還能爲企業創收。當然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實在是過於樂觀了。

黃河的淤泥與河沙不同,其大多爲固液混合的淤泥而非細沙,並不能用於建築建造。加之黃河河道的整體性,一處河牀發生改變,很有可能導致整個河牀走向發生變化,產生難以預計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而即便是我國對黃河的淤泥清理,也是基於複雜的計算之上才得以執行的。

黃河的治理是我國在未來依舊要全體不斷努力的一個歷程,並不是任何企業和個人想法就能左右的事業。

結語

黃河,這條見證了華夏文明興衰的河流,在歷史長河中既哺育了無數生命,也曾帶來深重的災難。但隨着我國不懈的努力和科學治理,黃河正逐漸告別“地上河”之名,展現出新的生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