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錯置的平反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政治發展的重要分水嶺。異於清朝時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民變,儘管老百姓要求的是政治改革,因爲蔣介石派兵鎮壓及清鄉,加上隨之而來的戒嚴與白色恐怖,除了造成省籍之間的嚴重隔閡,一般相信這是臺獨運動的濫觴。換句話說,所謂的「臺灣人要出頭天」的訴求,已不是單純的改朝換代,而是訴諸民族自決的國際潮流,要推翻異族所強加的外來政權,打算建立「臺灣人的臺灣」。

臺灣經過30多年的民主化進程,不管原漢、閩客或本外省,內部的族羣齟齬稍有消退,然而,儘管社會、經濟或政治發展的調適,負面歷史記憶徘徊不去,尚難一夕消逝或洗白,更有可能被推波助瀾。從臺籍菁英在二二八事件的殞落到美麗島事件公審的上下坐立關係,究竟叛亂的初衷是要求革命或民主化,已不是那麼重要,畢竟,對於政客來說,擴大社會分歧是坐收政治租的不二法門,難怪唯恐天下不亂的日本媒體會放膽興風作亂。

找出病原纔可能對症下藥,進而打預防針、避免重蹈覆轍。如果只是官逼民反,大可怪罪當年接收的貪官污吏宛如清朝的閩官,不過,即使把元兇行政長官陳儀加以鞭屍,未必能解釋後來的族羣矛盾。畢竟,事後被羅織的地方仕紳,多半戰後才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無端捲入國民黨政府內部軍統與中統的鬥爭,即使隨白崇禧前來調查的蔣經國也回天乏術。至於具有祖國經驗的半山角色則譭譽參半,只怨一些人在重要關頭選擇落井下石。

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主席、《人民導報》社長王添燈,因被視爲惡首而誅殺。事實上,爲民喉舌的他策動諸多臺共人士,難道不是寄望中共前來「解放」,或企盼臺灣另成爲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試問,昔時有多少人跟他一樣,暗中策動、伺機起義、從容赴義?難怪他的公子會說,因爲擔心會被父親罵不孝,從不敢說尊翁是冤枉的,畢竟他是依照自己的想法求仁得仁。

就政治理念而言,不管統一或獨立,容或有手段是否平和的差別,本質上都應獲得尊重,譬如加拿大之於魁北克、英國之於蘇格蘭。然而,民族認同並非基於共同的血緣、語言、文化,而是享有共同的經驗,感到彼此休慼與共,想要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也就是生命共同體的追尋。因此,所謂臺灣人要「當家作主」,並非本省人「取而代之」外省人,更不是把倚多爲勝當作民主,而是攜手共同追求理想的國度。

究竟王添燈那個時代的臺灣人,渴念的是政治民主、社會改造或祖國統一,衆人恐怕沒想這麼多。不管國家前途定位或社會內部的差異,我們自己尋求化解之道,不容外人談三道四、煽風點火。不過,站在當下2300萬人安身立命的立場來看,如果是共產主義的真實信徒且堅信左統,那應該是中共的烈士纔對,沒有平反的課題。(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