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業:碳費定價是關鍵

目前首批交易的境外碳權暫時無法抵減碳費,未來上架的國內碳權則可望在一定比率內抵減碳費。會計業者指出,碳權交易僅是提供企業一個管道,國內碳費定價纔是關鍵,也攸關之後企業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勤業衆信表示,CBAM將重塑全球貿易型態,臺灣及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等亞洲各地都對該政策高度關注,目前已在亞洲各處設有據點的臺灣企業,應及早掌握所在地政府是否跟進歐盟CBAM政策,並評估相關因應措施。

Deloitte新加坡協理顏佩珍表示,新加坡是亞洲最早實施碳稅的地區,2019年起排放2,000噸以上溫室氣體的企業(包括髮電廠及製造業)須登記申報,並對那些超過2.5萬噸的排放徵收每噸星幣5元的碳稅。

財政部22日則針對首批碳權交易指出,碳交所會開立發票給買碳權的企業,未來相關企業若將買入的碳權實際用於業務,如產品訂單、公務出差的碳中和,可憑發票於申報營業稅時扣抵銷項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