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綠富雙贏新圖景
近日,市林業局與新羅區聯合印發《新羅區打造森林“四庫”示範樣板實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啓動總投資超3.2億元的系統性生態工程。
“作爲全省首個將‘森林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四庫’理念具象化爲可操作、可落地的區域發展規劃項目,市林業局聯合新羅區通過‘三大工程、三大產業、三大機制’建設,在江山、白沙、大池、萬安4個示範鄉鎮實施24個重點項目,着力構建‘以林涵水、以林聚糧、以林生財、以林固碳’的生態經濟體系,爲踐行‘兩山’理論提供閩西樣本。”昨日,市林業局局長林德文說。
生態築基,讓森林成爲會調節的“水庫”
昨日,在新羅萬安鎮九龍江上游萬安溪畔,工人們搶抓造林黃金期,對2萬畝退化林進行修復改造。
作爲“水庫”建設的標誌性工程,總投資1800萬元的萬安溪森林生態修復項目,計劃通過人工造林2000畝、森林撫育2萬畝,補植木荷、楓香等固土保水樹種,構建起“喬木層截流、灌木層過濾、草本層涵養”的立體蓄水系統。項目實施後,該區域森林蓄水量預計提升30%,相當於新增一座中型水庫。
據介紹,該項目特別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林間保留原生植被,爲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棲息地。目前,首期400畝示範林已完成種植。
爲全面提升森林生態功能,我市還同步推進森林精準提升工程、生態修復提質工程、智慧林業監管工程等“三大工程”,計劃到2030年完成人工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7萬畝、退化林修復2萬畝,同時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實現森林防火監測全覆蓋。
產業破題,把青山變成能豐產的“糧庫”
走進新羅白沙鎮官洋村油茶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吐露新芽,村民們忙着修剪枝條。
“今年我們改造了500畝低產林,引進一批良種,預計畝產茶油可提高到40公斤。”據介紹,該鎮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已建成1.5萬畝油茶基地。“白沙山茶油”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產品遠銷粵港澳大灣區。
林下經濟領域,創新發展林糧體系,涵蓋木本、糧食、油料、蔬菜、藥材等9大類產品。萬安鎮依託萬畝紅菇林,紅菇年產量穩定在30噸;白沙鎮發展茯苓種植2530畝,年加工鮮苓500噸。
爲提升產業附加值,我市還規劃建設森林食品產業園,重點發展筍竹精深加工、花卉苗木培育等產業。預計到2030年,新羅區森林食品產量將突破8萬噸,形成“從山林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真正實現“山上長糧、林間藏糧”。
改革賦能,讓資源變爲可變現的“錢庫”
在新羅江山鎮洋北村,3棟原木結構的森林民宿拔地而起,工人們在進行內部裝修。
“這裡森林覆蓋率達92%,每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超2萬個,我們打造‘森林+研學+團建’綜合體,預計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民宿是新羅區“錢庫”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5000萬元,規劃建設親子研學基地、森林課堂等功能區。
爲激活森林資源價值,我市創新推出“林票+碳票”雙輪驅動模式,探索“國企+村集體+林農”合作模式,讓沉睡的森林資源活起來。在白沙鎮營邊村,86畝林地通過發行40萬元林票,實現村集體年分紅1.6萬元,林農按持股比例獲得收益;萬安鎮高林村試點“碳票抵押貸款”,7000畝碳匯林獲得銀行授信500萬元,用於發展林下經濟。
科技引領,使綠葉化作好儲存的“碳庫”
在新羅大池鎮北溪村低碳民宿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鋪設太陽能板。“建築採用被動式節能設計,牆體使用保溫材料,窗戶採用Low-E玻璃,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120噸。”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民宿將配備“碳足跡計算器”,遊客可通過小程序實時查看住宿期間的碳減排量,並參與“碳中和林”認養活動。
爲精準計量森林碳匯,新羅區在白沙國有林場建設7000畝智能碳匯監測基地,每棵樹安裝傳感器,實時採集光合速率、蒸騰作用等數據。同時,與龍盛集團合作開發“公務會議碳中和”場景,已爲3場大型活動提供碳抵消服務。“我們還建立林業碳匯指數保險機制,每畝林地每年可獲30元碳匯保障,有效規避自然災害風險。”新羅區副區長吳如榮表示。至2030年,新羅區森林植被碳儲量將達4500萬噸,相當於年吸收1200萬輛汽車的碳排放。
速評
市區聯動、系統性推進森林“四庫”建設,不僅築牢了生態安全屏障,更創造了“不砍樹也致富”的新範式。隨着24個重點項目相繼落地見效,閩西大地正書寫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答卷,力爭爲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四庫”建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