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動汽車問題大揭秘:電池容量並非唯一難題,你絕對想不到!

在談論增程和混動汽車時,大多數人的首要反應,往往是“電池容量不足”。

誠然,這類電車純電續航的確是個問題,所以很多人認爲,要是有400公里的純電續航就好了。

然而,這是關鍵嗎?其實並不是!

增程/混動汽車面臨的問題,很多人或許沒搞懂。

爲什麼這麼說呢?

把續航拉到400公里,大家就明白了,依舊有3個死結,讓人很痛苦。

首先就是,電耗管理較差。

關於這點,細心就能發現一個問題:

純電汽車天天在比能耗,比真實續航到底能跑多少公里。但放到/混動增程上面,不僅沒人比,連排行榜都沒機構做了。

原因何在,說白了就是混動/增程的電耗管理,簡直是一塌糊塗。

拿理想L7和小鵬G9這兩款車對比就能發現,前者的電耗是22.8kwh,後者才15.2kwh,兩者之間相差1.5倍。

關鍵是這兩款車的差異還不大,都是5門5座的中大型suv,憑什麼有這麼差異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增程/混動的電氣架構簡單,電耗管理是真的不行。

而且,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這種電耗差異,遠比想象中要大。

很多標定200多公里的增程/混動汽車,車主的反饋,往往都是基本上開個100多一點,就需要充電了。

別說開200了,達到150公里這個數值都是千難萬難。

雖然電車的動能回收機制,可以挽回點尊嚴,但就算比這點,差異依舊很大。

以配備了800v的保時捷Taycan爲例,最高動能回收能達到400kW,而這類非純電汽車,能有個70kW左右就不錯了。

因此,實際的情況就是,就算給到了400公里的續航,電耗管理水平不能提升,依舊跑個200公里,就要充電了,又能解決多少問題呢?

其次,就是充電速度太慢了。

有家充還好,沒有家充的情況,幾乎是絕望的體驗。

別扯什麼人人都有家充了,從官方披露的數據來看,2024年全國家用充電樁也就500萬個左右,並沒我們想象的普及。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很多增程/混動車主,還是迫不得已,需要去公共充電樁上充電。

這時問題就來了,車主往往發現,增程/混動車型充電速度,慢到讓人懷疑人生。

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說白了就是限於成本和空間,不可能在增程/混動汽車上,搭配800v全域高壓技術,甚至可能400v都不到。

導致的結果就是,別說350kw的超充樁了,120kw的快充樁都吃不滿,功率基本上在70-80左右徘徊。

因此,就這樣的情況,給你一塊400公里的電池,又能如何呢?

按照這個充電速度,電池提升到90度甚至更高了,是準備每次充電,都奔着100分鐘往上走嗎?

別認爲技術進步了,這都不是問題,增程/混動汽車可以換大電池,可以更改電氣架構。

這麼理解只能說是妄想,因爲純電汽車都做不到的事情,增程/混動的車身結構和空間還有限,你想怎麼逆天?

更現實的問題還在於,即便沒有阻礙,這一套下來,不僅涉及電池更換、還有電氣架構的改變。

你猜車企願不願意做這件事,又會收多少錢?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可靠程度不高。

觀察各大汽車論壇就會發現,抱怨最多的車主,往往都是購買增程/混動汽車的這批人。

其抱怨的頻率和程度,遠超於純電和燃油車車主。

原因何在?

說白了就是,雖然1+1的結合,增程/混動汽車獲得了純電和燃油各自的優勢,但沒人告訴我們的是,往往也繼承了它們的劣勢。

因爲兩套系統的並行,故障率和問題可就不是1+1=2這麼簡單了,更可能呈現指數級上升。

以最近的315爲例,某車主就找電視臺進行了曝光,表示自己的增程汽車1年修了100多次——不是在修車,就是在修車的路上。

關鍵它的車型,距離發售至今也就5年的樣子,如果將時間拉長到8年或者10年,又會有多少問題呢?

而那時,汽車早就超出保修期了,車主要花多少錢來自費維修——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總而言之就是,從汽車發展的趨勢和技術的穩定性來看:最佳的選擇要麼就是純油,要麼就是純電。

中間選擇的混動/增程,看似兩邊的便宜都佔了,其實潛在的問題不少。

關鍵這還不是加大電池,就能解決的——關於這種現實情況,我們一定得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