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纔是小米估值受限的真正原因

“小米是如何錯過高端市場的?

創建於2010年的小米,已經走過了十二年的歲月。

過去這些年,小米(01810.HK)不但在手機市場成績斐然,還以手機爲支點進軍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等諸多領域,“爲發燒而生”和“新國貨”是每一位米粉耳熟能詳的slogan。

然而,自2018年港股上市至今,小米的股價始終沒能完全體現公司的增長潛力。兩千多億港幣的估值,即便是這輪大跌前的市值,貌似與小米貴爲全球手機市場前三甲的行業地位也極不相稱。

如果要爲這種“低估”尋找原因的話,高端市場的表現始終差強人意,或許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

舉例來說,在今年的旗艦級手機市場上,小米的數字系列旗艦絕對銷量尚可,但在高端市場上的份額卻始終不見起色,不但和蘋果的iPhone相差甚遠,就算和VIVO的X系列相比,也沒佔到多大便宜。

小米的高端之路,依舊佈滿荊棘。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01被冷落的MIX

首當其中的,是品牌區隔問題。

小米這個品牌,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鮮明的性價比色彩。當年在智能手機動輒四五千的時代,1999元的小米1橫空出世,打響了智能終端普及化的全民革命。從此,高配低價就變成了小米身上揮之不去的標籤和烙印。

雖然後來拆分出子品牌紅米,然而小米本身的品牌調性已經太過於深入人心、難以通過簡單的營銷策略的調整來改變了。

其實,在小米的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專門爲高端市場量身打造的品牌,即MIX。

第一代的MIX,一出場就驚豔了所有人。作爲手機全面屏概念的始作俑者,自帶着法國設計師光環的MIX,被當做是體現小米設計和研發實力的 “炫技之作”,雖然進行了有限的量產,但更多的還是一個品牌形象的圖騰。

到了2018年初,感受到華爲越來越大競爭壓力的小米,爲了進一步推動自己在高端產品線上的銷量,幾經權衡,推出了MIX 2s,這款譭譽參半的產品。這款手機最爲人所詬病的一點,就是其後攝像頭的設計“致敬”了前一年發佈的iPhone X。

雖然出於控制成本的考慮,這種做法其實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做法確實對MIX品牌的號召力造成了不大不小的傷害,從此MIX系列就再沒有特別驚豔的產品問世——MIX3口碑很一般,後來的第一代摺疊屏MIX Fold因爲外屏尺寸的原因也沒有掀起太大的動靜。

MIX品牌最近的一個動作,是第二代摺疊屏MIX Fold2的發佈,相對於匆忙推出的第一代產品,這是一部充滿了誠意的新作,可用性較之上一代提升巨大;然而與同期的VIVO、華爲和三星的摺疊屏產品相比,無論在宣傳聲量還是在產品亮點上,又顯得有些力道不足,始終沒有能夠達到初代MIX那種驚豔絕倫的效果。

時至今日,MIX仍然是許多米粉心目中的一個不願醒來的夢。

作爲一個生來就面向於高端市場的品牌,MIX既沒有能夠和自家的小米、紅米徹底拉開距離,又沒有得到整個集團在高端產品和技術上的關照和加持。回過頭來看,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因爲,與其把小米的品牌調性強行拔高,倒不如在一個全新的品牌基礎上輕裝上陣。MIX原本可以成爲小米走向高端化的一個完美載體。可惜天不遂人願。

而作爲集團主品牌的小米,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印記,已經難以通過市場營銷進行重塑了:大家想到小米,首先想到的是性價比,其次想到的是年輕人,而這兩種標籤其實都不利於在高端市場上的進一步拓展。

高端品牌的缺失,成爲小米通往高端之路上第一個障礙。

02百分之五的魔咒

其次,是產品差異化的問題。

雷軍有一個著名的承諾,很好的詮釋了小米的品牌精神:那就是硬件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

如果要給小米尋找一種精神詮釋的話,最恰當的理解或許是“科技平權”,或者說,讓每個人用得起最新的科技產品。骨子裡,小米是排斥智商稅、反對一切暴利產品的。

然而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任何花大價錢開發的、獨佔性的技術和產品,往往需要那些對價格不敏感、願意當第一茬韭菜的嚐鮮用戶,來分攤成本。

沒有衝動型、非理性消費者帶來的高毛利,有些東西就沒辦法最終做到平價。

打個比方,在過去的兩年裡,OPPO和VIVO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自研功能性的影像芯片。幾十億的資金砸下去,VIVO拿出了自己的獨顯芯片V系列,而OPPO更是拿出了臺積電先進製程加持下的馬里亞納X,一個算力媲美蘋果A系列的獨立NPU。

反倒是小米,雖然早期的時候在澎湃芯片上有過大膽的嘗試,可是最近兩年,始終都沒有走出高通/聯發科的“五指山”,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個選擇有利有弊。好處是,每一代高通芯片發佈之後,小米的數字旗艦系列,永遠都是綜合性能最均衡、性價比最高的產品,沒有之一。以至於有這樣一種說法:當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手機)的時候,閉着眼買小米,基本上不會後悔。

壞處則是,小米的高端產品,始終沒能做出自己足夠的差異化特色。一如當年的華爲P系列,又譬如VIVO內置自研V芯片的X系列。

拍照很好,好的不是那麼極致;充電很快,快的不是那麼讓對手絕望。小米的產品更像是水桶機,或者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守門員。然而足球場上,最耀眼的明星永遠都是攻城拔寨的進攻球員,如C羅梅西,你在足球史上見過幾個守門員當金球先生的呢?

從某個意義上說,高價位的旗艦產品所需要的那種特質,和小米品牌自身的調性可能是矛盾的:炫酷、高毛利、高成本,帶着各種或實或虛的營銷光環,讓你在衝動之下一擲千金,哪怕之後其實用不上幾次。

而小米想要帶給消費者的,是那種你真的用得上、成本不會很離譜、但不會讓你狂熱和衝動的東西,更實在,更溫暖,可是並不會成爲聚會上全場關注的焦點。

如果把花費高成本研發的技術,用很高的價格賣給別人,可能對於樹立高端品牌是很有幫助的,但這並不符合小米的初心,也不符合小米生產平價科技產品的信條。但恰恰是前者這樣的東西,更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差異化的認知。

一片小小的馬里亞納,背後的研發和流片成本可能是幾十億,攤到產品上,每一位消費者都要付出額外的代價來買單。真得用得上麼?真得是非要不可麼?

不同的回答,決定了不同的路徑。小米拒絕了硬件暴利的同時,也捨棄了在產品層面製造足夠大的差異化的可能性。

03營銷不等於砸廣告

最後,是整體的品牌營銷策略的問題。

當年華爲P和Mate兩大系列的主銷人羣,從來就不是那些年輕的玩機一族,而是年齡更大、經濟條件更優越但社會角色也更復雜的一羣。

這羣人可能搞不清楚啥是安兔兔,八核比四核強在哪裡,但他們希望自己所使用的手機,外觀上看着要足夠的大氣有範兒,不能像是小孩子用的;代言人需要有足夠的精英範兒,符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自我認知。

所以爵士人生會成爲Mate7大賣的起點,那是其他廠商從來都沒有賦予過自身產品的一種調性,華爲知道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藉助於怎樣的載體才能打動自己的目標消費羣,而小米,從來都沒有徹底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更別說實際做到。

在這方面,小米甚至還不如競爭對手OPPO,後者雖然也沒能把高端產品賣斷貨,但起碼還知道找姜文來給Find X做代言——基本調性和方向,至少還是對的。

小米太熟悉它的年輕消費者了,畢竟這些年,整個品牌就是跟他們一起成長、一路走過來的。然而P系列和Mate系列的消費者,可能從來都不是這一羣人。

看看小米每一代數字旗艦的代言人選擇和廣告海報設計,你很容易可以得出結論,這東西不是衝着年紀更大的商務人羣去的。

說到底,小米品牌強行“拔高”的失敗,恰恰說明,小米這個品牌實在是太成功了,以至於它的品牌內涵,已經強大到即使雷軍也沒辦法重新定義和改變。

說到這裡,又回到了MIX品牌對於小米高端路線的價值問題,原本,這些應該是MIX所承載的品牌認知,小米還是原來的小米,紅米還是以前的紅米,不需要故作老成,試圖去打動一大羣不那麼年輕但是更有錢的買家。

這樣的一種品牌錯位,除非重啓MIX,否則很難徹底解決。

04如果我是“雷布斯”

回顧智能手機發展史,高端產品的成功秘訣,往往在於選擇一個存在明顯痛點但被競品所忽略的方向,利用自己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聚千鈞之力於一點,實現單點突破,從而擊穿用戶心智,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認知護城河。

整個過程,需要天時(市場的機會窗口)、地利(自身的研發實力)、人和(強大的營銷攻勢和輿論導向)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

很明顯,在實際的業務層面,過去兩年的小米,並沒有做好在高端市場上全面崛起的品牌、產品和營銷準備。這雖然讓人有些遺憾,卻是不爭的事實。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雷軍,在這場有千般艱險卻又不得不打的高端破局之戰當中,應當如何運籌帷幄、調兵遣將?

或許,你可以考慮:

第一,全面重啓MIX品牌,除了MIX Fold摺疊屏,還可以把數字旗艦裡專注於高端拍照、相對不走量的Ultra系列歸到MIX當中,甚至可以考慮把小米電視裡價位過萬的譬如OLED大師系列產品,也納入其中,讓整個MIX品牌負責吸引那些對性價比不敏感、追求最新科技潮流的購買者,與小米的性價比標籤徹底拉開距離;在小米之家中提供單獨的區域展示MIX旗下產品,未來如果SKU足夠,在一二線城市開設MIX品牌自己的旗艦店,逐漸和小米現有銷售渠道形成可識別的差異化;

第二,爲MIX品牌邀請單獨的形象代言人,可以選擇那些更加成熟有內涵的知名演員、企業家或者藝術家,和小米、紅米的青春氣息有所區別;同時,雷軍不再擔任MIX系列的產品發佈會的主講人,儘量淡化雷軍的存在感;

第三,儘量讓MIX成爲新技術、新功能的首發平臺,過一段時間之後再逐步下放到小米和紅米當中,讓消費者形成高端產品的品牌認知,同時加大對芯片級自研的投入力度,追求更明顯的產品差異化,與此同時,定價上更爲自信,爲高端品牌保留足夠的溢價空間,不要受制於性價比的桎梏。

第四,宣佈MIX旗下產品的MIUI,永久性去掉所有廣告,以便和小米、紅米有所區分。

如果能夠像上面設想的那樣,重新激活MIX品牌,讓一個更加富有差異化的品牌形象作爲高端產品的載體,並且願意在技術和產品的差異化上做更多的投入,那麼,今天的中國手機市場,其實完全能夠容得下另一個高端品牌的存在。

而小米手機業務的整個大盤,也會因爲高端市場的突破,從而給其他各個價位段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最終帶來平均售價的拉高和利潤率的進一步成長。

畢竟,高端產品不但能貢獻更豐厚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整個產品矩陣的平均售價向上提升,以點帶面,拉高全線產品的毛利率。

在港股市場,小米的股價低迷已久,雖然公司積極回購,卻始終不見起色。除了大盤的影響之外,投資者對於小米在高端市場上的表現的質疑,始終是徘徊在股價頭頂上的陰雲。

而小米的業績和股價要想有進一步的成長和提升空間,就必須在高端市場證明自己的實力。

況且,對於決定投入重金造車的雷軍來說,華爲問界的成功,讓他無法視而不見。而問界的車主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曾經是華爲高端手機的消費者。對於跨界業務而言,高端品牌所帶來的號召力和信任背書,遠不是性價比品牌可以相提並論的。

因此,能否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米汽車未來的成敗。

無論對於雷軍、還是小米的股價來說,這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

如今,蘋果也面臨着更新換代的技術瓶頸,是否給了“小米們”一個趕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