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總裁: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是正確的道路選擇

3月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在京舉行,今年論壇的主題是“持續發展的中國”,在當天的“中國持續發展的動能與前景”專題研討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從中期來看,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在3%左右,低生產率增長和高債務水平給所有國家都帶來挑戰,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但數字轉型和綠色轉型爲促進生產力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帶來巨大的機遇,深層次的結構改革可以改善創業、創新和經濟表現的條件。

談及中國經濟前景,她表示,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是正確的道路選擇,而中國對此也非常地堅決,政府也認識到高質量發展最終要依靠改革。2023年中國經濟在疫情之後強勁反彈,從中期來看,中國將繼續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通過全面的有利於市場的一攬子改革,中國的增長速度將大大高於維持現狀的情況。

談全球經濟:中期看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在3%左右

談及全球經濟,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未來一年全球經濟需要謹慎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以確保經濟軟着陸,在保持增長穩健的同時降低通脹。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都面臨着根據數據決定何時降息以及降息幅度的艱鉅任務,由於各國通貨緊縮和經濟增長的步伐不盡相同,各國央行不能再照搬其他國家的做法。對於大多數國家的財政主管部門來說,今年也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他們需要進行整頓,以減少債務,重建“緩衝區”,同時爲本國經濟的數字化和綠色轉型提供資金。

“事實證明,全球經濟在過去幾年的衝擊當中展現出驚人的韌性,這種韌性主要歸功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強勁的宏觀經濟基本面,以及消費者和政府的強勁支出,勞動力市場保持穩定,供應鏈正常化。”格奧爾基耶娃稱,預計今明兩年的增長率仍將超過3%。從中期來看,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在3%左右,這從歷史上來看是比較疲弱的一個數據,因爲在疫情之前的十年之間,年平均增長率爲3.8%,低生產率增長和高債務水平給所有國家都帶來挑戰,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

對於中期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她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影響貿易和資本流動,而貿易和資本流動在過去幾十年間一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好消息是,數字轉型和綠色轉型爲促進生產力增長和提高生活水平帶來巨大的機遇,深層次的結構改革可以改善創業、創新和經濟表現的條件。

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攬子改革

談及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格奧爾基耶娃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在疫情之後強勁反彈,從中期來看,中國將繼續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雖然生產率的低增長和人口老齡化將抑制經濟增長,但同時存在機遇。

“中國現在面臨着一個岔路口,到底是依靠過去行之有效的政策還是重塑自我迎接高質量增長的新時代?”格奧爾基耶娃稱,根據我們的分析,通過全面的、有利於市場的一攬子改革,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大大高於維持現狀的情況,未來15年間,這一額外的增長將使實體經濟增長20%,以今天的價格計算,這就相當於給中國經濟增加了3.5萬億美元。

對於一攬子改革方案的建議,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高質量增長的一個關鍵特徵是需要更多地依賴國內消費,這就取決於個人和家庭消費能力的提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的人口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但是仍有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和增加福利的空間,可以考慮以對財政負責的方式加強養老金制度。

國內消費也取決於收入增長,對此,她認爲,收入增長依賴於資本和勞動生產率,加強商業環境,確保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環境,這些改革將改善資本分配;對人力資源進行培訓、學習、技能再培訓等,以及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這些將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更高收入。

抓住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同樣重要,IMF確定了對各國人工智能準備工作至關重要的四個領域:數字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勞動力市場、創新和監管、道德。

“我們分析發現,中國在人工智能準備方面走在新興經濟體的前列,中國有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這爲中國提供了良好的開端。建立健全的人工智能監管框架,加強與其他創新型國家的經濟聯繫,將有助於中國取得領先地位。”格奧爾基耶娃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