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探討全球暖化需求面解方 學者:消費轉型可帶來7成減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晚發佈最新第三工作組報告。(本報系資料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晚發佈最新第三工作組報告,學者表示,交通轉型、增加能源效率等不同面向的積極作爲,包括減少肉食健康飲食型態、延長產品使用年限、自行車等,可帶來40-70%的碳排減量,這也是IPCC首次以特別章節談論需求面的解方。

IPCC於今年2月公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 (IPCC AR6)指出,全球暖化將在近20年內升溫至攝氏1.5度,將造成多種氣候危害的增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呼籲應採取更爲急迫之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方可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以因應全球氣候緊急的高風險衝擊。

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這次IPCC報告較以往不同,特別以專門章節談需求面的解方,例如如何透過調整消費行爲來達到減碳貢獻,例如綜合生活轉型、交通轉型、增加能源效率等不同面向的積極作爲,將產生減排40-70%的潛力,但若要落實,需要氣候政策、社會氛圍營造、數位工具的輔助等來支持。

「淨零能源系統」部分,趙家緯提到,透過大規模減少化石燃料、全面電氣化、零碳電力系統,且國際預期未來僅太陽能與風能就需佔電力供應的60-70%,臺灣預計再生能源佔電力供應的60-70%勢在必行,故應強調儲能、系統整合、電網等配套規劃。

此外,面對工業轉型,提升物質效率與循環效率是達成零碳的關鍵,雖然零碳鋼鐵、零碳水泥的製造成本可能增加10-15%,但影響不到1%的終端價格,應積極推動建築採用零碳建材。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指出,這次報告中運具電動化是亮點,也是臺灣在淨零路徑提到的重要目標。但臺灣僅着重於汽機車的電動化目標,尚未提出針對貨車、物流業的去碳策略,加上國內目前仍未將物流視爲單獨的行業別,因而難以提出針對產業的整體性配套措施與補助,可能造成轉型的困難。

臺大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林子倫表示,我國3月底提出的淨零路徑,其中12項達成淨零的關鍵戰略呼應這次第三工作組報告的重點,這是臺灣史上政府部門首次提出的大規模、30年尺度的目標,將在這基礎上共同協力補強淨零路徑不足之處,推動臺灣邁向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