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環境經濟學 愛沙尼亞的科技豪賭

極端經濟:當極端成爲常態, 反思韌性、復甦與未來佈局》作者/理查.戴維斯出版社/拾青文化

QR Code

工商書房 熱門文章

English英文線上

愛沙尼亞以新興國家之姿,表現勇猛而大膽,在某種程度上,忘掉過去的心願、轉而擁抱激進的新觀念比較容易:許多40、50歲的愛沙尼亞人口中的1991年,是「明確決裂」(clean break)的一年,因爲人人都希望擺脫和舊政權有關的所有記憶。在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代政治階級皆由莫斯科當局官派全都是與當時的蘇聯特務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KGB)有關係的黨內人士若想出人頭地,一定要跟他們合作。塔林有名投資人回憶:「這代表不信任,不只是不信任當權派而已,也不信任在舊政權統治下功成名就的成年人。」

新國家轉由年輕人掌權。愛沙尼亞第一位總理馬爾特‧拉爾(Mart Laar)上任時才32歲。拉爾是歷史學家哲學家,20多歲時都在講課和寫書。「剛開始,政治就像動物園,有各式各樣的人蔘與其中,」維克解釋時也憶及草擬愛沙尼亞憲法的各領域專家:「我們當中有作曲家藝術家、作家、工程師化學家核子物理學家詩人,研究政治學的人反而很少。」聽起來十分完美。

愛沙尼亞的問題在於,儘管當地陷入危機,人民卻對國家抱有極高的期望。該國首席資訊官西姆‧斯庫特(Siim Sikkut)如此解釋這項挑戰:「愛沙尼亞人都希望國家能夠迅速羽翼豐滿。」人民對於脫離前蘇聯統治的這個波羅的海小國有諸多要求。此地的國防很重要、又很花錢(至今仍是)。選民以北方的北歐國家標竿,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社會福利保障體制和良好的健保制度,並提供高品質國民義務教育。但於此同時,由於曾受蘇聯長年統治,導致愛沙尼亞人也害怕政府權利過於膨脹,以至於瑞典式的稅制完全得不到民衆的支持。而且愛沙尼亞四周鄰近國家都逐漸分崩離析。1992年,後蘇聯時代獨立國協的15個會員國全都陷入經濟衰退。到了2000年,愛沙尼亞新獨立的鄰國每人國民所得平均減少了30%,烏克蘭更是腰斬了一半。

治理愛沙尼亞的年輕團隊需要儘快想出對策。他們有部分政策遵循歷久不衰又健全的經濟建議,包括採用全世界最簡單的新稅制;設立獨立的監察機構來監督國家支出;而比較引人注目的行動是全國上下、經濟體的各個方面齊心發展數位科技

維克先生回想政府早年的經濟策略:「基本上,我們只是盲目下注,把前途全都押在科技上了。」到1990年代晚期,愛沙尼亞97%的中小學都能上網,學生從國小開始學寫程式,政府並大舉投資數位基礎建設,同時政府也實施一連串措施,鼓勵企業投入技術開發。於是,在邁入21世紀的頭十年,愛沙尼亞變成後蘇聯15個獨立國家中,唯一出現經濟正成長的國家,成長率達14%,而且此後這頭波羅的海之虎的景氣仍持續走揚。人均GDP從1987年的2,000美元,飆漲到2018年的22,000美元,急起直追其對手國芬蘭

維克參與設計了初期的計劃,他回顧當時政府下的賭注,以及對經濟造成何種影響時,語帶謹慎:「科技只是加速器,倘若僅套用在舊有的行爲模式上,可能會導致效率更差。」數位經濟是一種政經力量,十分複雜奧妙,他說:「科技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也絕對不是中性的。」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rXhL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