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產業負成長「疫情衝擊未改善」 工商界喊:政府應速幫中小企業紓困!

機械設備、石化產業都是負成長。(圖/記者李毓康攝)

財經中心臺北報導

臺灣半導體產業、電子零件業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急單效應,第二季與第三季的產值皆呈現正成長,不過,大環境仍相當嚴苛,整體經濟行爲未提升,導致機械設備、石化產業都是負成長,市場認爲,第四季仍會面臨經濟寒冬,「政府應要儘速準備紓困4.0!」

市場傳出中部許多業者7月「做三休四」,更要員工籤屬年假同意書,等於變相放無薪假,讓不少小老闆與員工擔心,在疫情影響之下,是否將出現倒閉潮;此外,在美國聯準會(Fed)爲了避免疫情造成經濟蕭條,做出QE政策,進而使新臺幣升值,影響臺灣企業出口競爭力」。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直言,許多回流的臺商、根留的產業,可能會因新臺幣升值而被逼着出走,「因爲匯率關稅一直都是臺灣機械業的痛」,也是出口競爭力的隱憂,市場也盼望政府能啓動紓困與防禦。

「政府要趕快出手,拯救中小企業!」工商界人士也認爲,第四季經濟不樂觀,政府應可再發5000元以上的振興券刺激消費,不過也要考慮政府的預算夠不夠啓動;最主要的是,疫情尚未落幕,工商界也呼籲政府和立法院儘快啓動紓困、救援中小企業,包括降低營所稅、開放國際商務人士來臺以整合廠商資源人力等。

此外,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日前在簽訂合作意向書時,也建議政府在紓困方案中,除了提供製造業薪資補貼資金紓困,也可逐步推動「技術振興」,以振興取代紓困,協助產業在疫情期間進行數位轉型,提升技術能量,將關鍵技術和產品留在臺灣耕耘,也建立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新臺幣升值,也影響臺灣企業「出口競爭力」。(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