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超特斯拉,問界取代理想,一季度新能源車企又大洗牌了

最近,根據乘聯會最新發布的車企3月零售銷量排名,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仍“動盪”不斷。

首先,最惹人矚目的,無疑是吉利憑藉一季度13.75萬的銷量首次超越了特斯拉,擠上了亞軍之位,緊隨比亞迪之後。

其次,去年一季度,僅有比亞迪和特斯拉兩家的銷量能達到六位數;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經由2家擴展至5家,而且2/3/4名之間咬得非常緊。

這背後不僅證明了中國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上的突飛猛進,也從另一個側面勾勒出如今市場競爭有多麼“卷”。

再者,最讓人“懼怕”的,無疑是被“華爲賦能”之後,銷量同比大增600%,並且一舉超越了理想汽車的賽力斯。

跟去年一季度相比,蔚來、哪吒、華晨寶馬如今都已掉出前十,取而代之的,除了憑藉問界系列大爆單的賽力斯,還有長城和奇瑞兩家後來居上的老牌車企。

這其中固然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但最關鍵的,是這份一季度的成績單,將讓今年剩下時間裡,市場競爭的劇烈程度再次加劇……

(1)座次重排,有人失意有人得意

被中國品牌“圍剿”的特斯拉,終於開始顯露疲態。

雖然3月特斯拉中國取得了89064輛,同比增47.5%的好成績,但仍難掩其今年一季度無論在全球範圍還是中國市場上顯露的“頹勢”。

今年1至3月特斯拉全球共交付38.68萬輛,創過去5個季度的新低。這一銷量甚至令其美股一度重挫近7%。

在中國市場上,特斯拉一季度銷量同比下跌了3.6%。雖然整體銷量看似變化不大,但市場份額已去年同期的10.5%,下滑至7.5%。

取而代之的,以13.7萬輛的成績拿下亞軍的吉利,其市場份額也由去年同期的4.5%漲至7.8%,漲勢喜人。

插混車型一季度同比1152%的大幅增長,是吉利超越特斯拉的關鍵所在;同時全新極氪001上市首月大定破30000輛的優異表現,更進一步助推吉利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持續走高。

除了吉利之外,長安今年一季度的12.88萬輛的新能源車銷量也緊緊貼着特斯拉,相信接下來也有很大概率迎頭趕上。

在功夫汽車看來,吉利和長安之所以都能取得同比三位數的增幅,很大一個原因都是它們旗下的幾大新能源子品牌都已步入穩步上升的階段,形成了“軍團作戰”的協同效應。

爲此,當賽力斯旗下的問界以“黑馬”姿態擠進第6位之後,行業也愈發感受到“華爲賦能”所帶來的驚人後助力。

而今年一季度問界以2000多輛的優勢超越了理想汽車,成爲了眼下新勢力銷量N0.1。

相信在MEGA失利之後,理想將更看重接下來的L6上市,事關這將直接決定接下來理想能否從問界手裡奪回新勢力銷冠寶座的關鍵。

(2)比亞迪“慢”下來之後,格局持續動盪?

作爲目前新能源市場上的“一哥”,比亞迪今年一季度仍然以絕對性的優勢領先着市場。一季度以58.6萬輛的銷量佔據着整體市場33.1%的份額。

不過,跟身後的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比亞迪的增長速度顯然“慢”了下來,一季度同比增速僅爲15.2%。而像吉利、長安、長城、奇瑞這幾家都以三位數的增長在加速追趕。

對於今年目標要在去年302萬輛基礎上再增長20%的比亞迪來說,接下來的三個季度只有進一步提速,纔有可能完成目標。

乘聯會指出,隨着自主車企在新能源路線上的多線並舉,市場基盤持續擴大,批發銷量踏入“萬輛俱樂部的”車企也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3月裡這俱樂部裡的成員已達到13家(環比增加4家,同比增加2家),佔新能源乘用車總量86.7%。

這也意味着,已擁有300萬輛龐大體量的比亞迪,接下來面對的競爭將愈發激烈,勢必要採用更激進的產品和價格策略才能穩住兩位數的增長。

事實上,在小米汽車正式入局之後,加上華爲“四界”的持續發力,可以預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又將再度被重塑。

一季度過去之後,我們似乎又嗅到行業新一輪價格戰即將打響的的“火藥味”。

4月剛開始,表面上宣佈漲價的特斯拉,實則在中國市場上首次推出了“0息金融政策”。

現在中國消費者相當於付完首付8萬、上牌費120元、保險費6000元左右,就可以開上Model Y(參數丨圖片)入門版。

這背後的意味不言而喻,面對小米的狙擊,相信特斯拉將拿出更多的“工具”來應戰。

而此次跌出前十榜單的蔚來和小鵬,都在火熱地籌劃第二品牌,試圖推出更廉價的車型來搶佔市場份額。

好比2天前發佈了20-F年報的蔚來汽車,在對即將到來的第二子品牌“樂道”的描述中,提及品牌定價時就說到:“爲了保持競爭力,我們可能必須調整定價,而這可能直接導致我們的利潤水平縮水,並對我們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換言之,樂道品牌的定價,蔚來將“破釜沉舟”了。

(3)功夫拍案

3月車市銷量,可以說又是中國品牌車企的又一高光時刻。

在中國品牌份額首次接近六成之時,它們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更首次達到63.3%。

雖然比亞迪的銷售表現仍一騎絕塵,但其身後也已經有3家中國品牌邁入了“十萬俱樂部”,一支由中國品牌構成的“第一梯隊”陣營也逐漸成型。

由此看來,剛剛入局的小米汽車,儘管手握幾萬訂單,但要真正擠進“頭部”的難度事實上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