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回眸》登集資冠軍 末期病人生命故事撼動人心
紀錄片《回眸》呈現出不只有末期病人要面對死亡,家屬也必須擁有離別的勇氣。(牽猴子提供)
臺灣首部探討靈性照顧的紀錄片《回眸》,由導演陳志漢歷時近兩年的拍攝,留下許多珍貴影像,記錄三位末期病人對生命各自抱有不同的執着與情緒,在時間倒數的壓力下,他們是如何提起勇氣面對死亡。《回眸》今年5月發起上映暨關懷人員培訓經費集資計劃,成功募得1490萬元,榮登臺灣紀錄片電影羣衆募資冠軍寶座。《回眸》將於10月22日正式上映,更重要的是,部分集資金額將成爲關懷人員的培訓經費,讓關懷的薪火相傳。
由致力推動臺灣靈性照顧的大悲學苑所發起《回眸》集資計劃,打破紀錄成功募得1490萬元,其中有超過半數的贊助者是認同大悲學苑的理念而無償支持。不只讓《回眸》有經費能登上大銀幕、走向國際發行,更可貴的是,能以行動支持在大悲學苑裡無私奉獻的靈性關懷人員,讓長年不收費提供資深關懷人員培訓課程的大悲學苑,能暫時緩解財務上的重擔。《回眸》記錄了許多珍貴影像,是在關懷人員無私的奉獻與陪伴下,讓每一位病人完全信任,並願意在鏡頭下呈現他們的生命故事。他們的故事引領大家勇敢直視死亡,不僅是末期病人,家屬親友也必須有離別的勇氣。片中出現的三位病人冠瑋、瑤華、育姍在拍攝結束後皆已離世,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欣慰地說:「我們與病人最深的互動,經常是在家屬不在的時候,如果不是紀錄片,這些病人的不捨和祈求,家屬都不會知道。」
在紀錄片《回眸》的鏡頭之外,其實關懷人員與病人歷經了長時間的磨合,才得以讓他們打開心房、放心交出雙手,大悲學苑靈性關懷督導德嘉法師形容這個過程就像是「與病人共舞」,要隨着他的舞步移動,在預測他的下一步可能會摔倒時,溫暖扶持着他。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表示:「我們用修行的心態做這件事情,這從一份使命感出發。」大悲學苑成立近8年在社區陪伴超過550位病人,宗惇法師及德嘉法師坦言:「靈性照顧是一種修行,往後如果我們不在了,至少還有影像留存,記錄這個世代的需求,以及宗教人士如何以開闊的心態觀照末期病人的受苦,同時義無反顧的陪伴與投入。」
《回眸》記錄三位末期病人冠瑋、瑤華、育姍在離開人世前,如何面對死亡的每一刻,細膩呈現他們各自對生命抱有不同的執着與情緒,用生命故事向大衆展現他們對生的不捨、對死的恐懼與以及過程中靈性照顧給他們的勇氣。由熱衷拍攝生死議題紀錄片的導演陳志漢歷時近兩年貼身紀錄末期病人的生死歷程,帶領大家正視生命的每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