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場域」醫院取景直視死亡 《回眸》紀錄末期病人生命故事

記者蕭采薇臺北報導

近來疫情變得嚴峻,死亡人數持續攀升也將大衆籠罩在恐慌之中。被醫生宣告平均剩餘壽命不到一年的「末期病人」,就是在時間倒數壓力下必須學習面對死亡的一羣人。這一切過程都被鏡頭記錄下來,成爲臺灣第一部專門探討靈性照顧的紀錄片《回眸》。

▲《回眸》片中,末期病人育姍擔心臨走前見不到女兒最後一面。(圖/大悲學苑提供)

《回眸》爲熱衷於拍攝生死議題紀錄片的陳志漢導演最新力作歷時兩年記錄三位末期病人冠瑋、瑤華、育姍在離開人世前如何面對死亡的每一刻,用生命故事向大衆展現他們對生的不捨、對死的恐懼,以及過程中靈性照顧給他們的勇氣

▲末期病人冠瑋苦惱,來不及看着就讀小學雙胞胎兒子佑佑和廷廷長大。(圖/大悲學苑提供)

近來疫情不斷升溫,醫院成了高風險場域,更是不容易拍攝取景場所考量家屬隱私、不能妨礙醫療動線劇組必須在狹小的空間以輕巧的設備上陣,只爲在不打擾病人的同時拍下真實。

▲瑤華因爲家人之間的不和睦而感到害怕。(圖/大悲學苑提供)

談到對着病人拍攝,陳志漢導演分享「傷口撒鹽」的無力感,在拍攝《回眸》時更有感而發。他透露,安寧病房病人平均剩餘壽命爲三週,因此每一次拍攝都在與時間賽跑,鏡頭下的影像顯得更得來不易。陳志漢也遺憾地說,《回眸》殺青後,片中主要的三位末期病人冠瑋、瑤華、育姍都已離世。

▲冠瑋的雙胞胎兒子佑佑和廷廷。(圖/大悲學苑提供) 《回眸》談論平時社會避而不談的生死議題,也發起集資計劃,希望透過大衆力量讓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靈性照顧議題登上大銀幕被更多人看見,並募集專業關懷人員培訓經費,使更多病人能圓滿離世。詳情可關注《回眸》上映暨關懷人員培訓經費集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