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揪突變點 癌症用藥不再只看器官而是看基因
臺大醫院內科部教授何肇基(左)、臺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中)、臺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右)今分享癌症治療不再只看器官投藥,而是針對基因突變找尋對應藥物。記者陳雨鑫/攝影
隨基因全解碼,醫學界發現不同的癌種也可能出現相同的基因突變,也讓癌症治療出現「跨癌別」治療的契機。一位於臺大醫院就醫的70多歲婦人,日前因胸痛就醫,確診轉移性肺癌,癌細胞一路轉移到腦部、肝臟,被判定無法開刀,原以爲治療無望,經基因檢測後,發現是BRAF基因突變所致,投以對應的標靶藥物,短時間內,疾病獲得明顯的改善。
臺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兼副主任何肇基表示,基因檢測增加癌症可以投藥的機會,以剛成爲臺灣「癌王」的肺癌爲例,每年約有1.6萬名新診斷患者,其中九成是非小細胞肺癌,國內最常見導致肺癌的基因有九大類,分別爲EGFR、ALK、ROS1、EGFR Exon 20、KRAS、MET、BRAF、NTRK與RET。
何肇基表示,BRAF、NTRK與RET基因突變的肺癌屬於肺癌中的罕見類別,佔整體肺癌的1%到2%,而這三種基因突變恰好屬於跨癌別的基因。以BRAF爲例,除了會造成肺癌,常見引起黑色素瘤、大腸癌、甲狀腺癌等,當其他癌別已經有對應的藥物可以使用時,BRAF肺癌患者也能使用其他癌別的藥物,嘗試投藥治療。
臺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表示,跨癌別特定基因最常被舉列的就是「BRCA基因」,BRCA不僅會引發乳癌,也會造成卵巢癌,因此過去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爲體內驗出帶有BRCA基因,預防性切除乳房與卵巢。現在治療癌症的方式,不再只是看器官,更是要看突變基因,增加患者可以用藥的種類。
臺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表示,癌症的精準醫療觀念不斷進步,除了個人化治療的「同病異治」,跨癌別特定基因對應藥物的研發,包括口服單一標靶、兩種標靶藥物等,更開啓「異病同治」的新方向。
健保署已宣佈最快今年5月開放癌症病人可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釐清突變基因,幫助精準投藥,初步針對19大類癌別、分別給付3種不同的NGS方案套組,最少給付1萬元、最高給付3萬元,若有差額則由民衆自費負擔,預計1年投入3億元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