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讓我們愛動物

【小林/摘自海南出版社《爲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一書】

哈佛大學的丹‧吉爾伯特曾打趣說,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刻在論文中寫下「人類應該是唯一會…的動物」之類的句子。

我很想這麼寫:「人類是唯一會因爲歡愉感而將其他動物養在身邊的動物。」爲什麼我們想要養寵物,就跟爲什麼我們會創造出如此複雜並具有象徵意味的語言、道德標準、宗教信仰等一樣,都是演化學裡的千古謎題。

不過我寫的句子顯然有漏洞。有很多例子顯示,人類之外的動物也會對其他動物感興趣。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後,肯亞遊樂公園裡一隻重達600磅(約272千克)、名叫歐文的孤兒河馬,開始緊緊黏在160歲的陸龜密茲的身邊。美國田納西州霍恩沃爾德的大象保育中心裡,4噸重的亞洲象泰拉和一隻名叫貝拉的搜救犬一見如故。一犬一象形影不離,當貝拉生病時,泰拉就站在貝拉養病的建築物外長達數星期。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比較心理學家比爾‧梅森將年輕的恆河猴和成犬飼養在一起,系統性地研究不同物種間的依附行爲。當梅森把恆河猴介紹給狗之後,二者就成爲密不可分的好友。數月後,梅森讓所有的恆河猴做選擇,牠們可以選擇和新的狗、其他猴子或是牠們已經認識的狗玩。結果所有的恆河猴都選擇自己認識的狗,牠們已經成了好朋友。

但是,不同物種間的友誼通常只會在微妙的特殊情況下突如其來地發生。舉例來說,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我們的近親大猩猩會在野外和其他動物嬉戲。我相信,人類是唯一會飼養寵物的動物。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又在何時發生?超物種友誼的發生時間我們根本無法掌握。根據考古學證據,人類在距今1萬年以前開始養狗,並於幾千年前開始養貓。當然很有可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的祖先曾把在野外捕捉到的動物帶回家,當作寵物。問題是,此類型的人類與動物間的友誼無法留下任何考古證據。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在距今約2.5萬年的化石中發現一個男子抱着猴子的殘骸,我們無法得知猴子是死者的寵物,還是被放在他的墓裡當作死後世界的營養品。

外形最接近我們的個體最早出現於幾十萬年前的非洲。多數人類學家認爲距今5萬年前人類的智力發生了鉅變,當時陡然出現大量文化產物,包括藝術、音樂、武器、工具等都同時具備精巧的形式與功能。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邁克‧托馬塞洛表示,人類智力大幅躍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類祖先已經開始懂得揣摩其他人的心態,這是一種複雜且嶄新的心理技巧。距今3.5萬年至4萬年的洞穴壁畫出現了半人半獸圖像,這表示人類開始將動物擬人化。動物學家詹姆斯‧史爾貝爾相信,以人類角度來思考動物的能力,開啓了人類馴化動物並與之產生連接的歷史。史爾貝爾言之鑿鑿,只可惜世界上沒有時光機,我們無法得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毛茸茸的動物變成我們的朋友,而非香噴噴的晚餐。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4年4月號】

圖/讀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