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北京“網紅打卡地點” “打卡”已打擾當地居民

“嗨!您,讓開,這邊拍視頻呢。”一個衣着靚麗的女孩,站在什剎海邊北官房衚衕拐角處,朝路過的行人喊話。行人看了看她,只能扭頭離開。

原本通行的道路,卻因爲拍視頻,而被短暫“徵用”。是女孩打擾了行人,還是行人打擾了女孩?

作爲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很多“網紅打卡地”。記者走訪了這些地點發現,“打卡”似乎成了打擾的藉口,正在顛覆網紅地點原住民的正常生活。

��什剎海

早晨6點“第一撥就來了”

拍視頻的女孩在衚衕裡來回走了幾個貓步,身後兩個同伴,蹲着用相機拍攝。在得到盡顯長腿的視頻後,他們滿意地離開,尋找下一個打卡地。

北官房衚衕緊挨着銀錠橋,而銀錠橋連接着什剎海的前海和後海。無論是北京市民還是外地遊客都知道,這一塊地方,幾乎是北京最早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端午節假期,天空透明度不是很高,站在銀錠橋上,沒辦法看到西山。但這不妨礙遊人們擠在橋上,拿着各式設備一通拍。曾經,遊人們還只是照片,現在隨着短視頻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邊走邊拍,橋上越發擁擠。

沿着什剎海,都是商鋪、酒吧、餐館,顧客盈門。往衚衕深處走清靜一些,衚衕的牆壁上,能很清楚地看到什剎海街道設置的文明旅遊提示,其中一條就是“私人住宅勿打擾”。除了官方給出的提示,四合院院門上還有自制的告示,比如“非請勿入”“謝絕參觀”“私宅勿擾”等等。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但告示有時候也起不了作用。

“有進來的,怎麼沒有啊?文明的人,擋得住。不文明的人,你擋不住。”坐在自家院子門口,手拿一份報紙劉大爺說,“我這一是看報紙,一是擋着點兒人,不然說不定就進院裡,咔咔拍起來了。”

生在南官房衚衕,長在什剎海邊,劉大爺眼看着人來人往。“自打酒吧開起來,這邊人就多了。”在他眼裡,衚衕就是老北京的居民區,院子裡頭是自己的家,院子外面是遛彎閒逛的地方。但隨着打卡人羣的增多,家周圍的狀況慢慢變了。“最早的一撥是早晨6點,看完升旗就來了。”劉大爺指着路過的旅遊團,“我問過,主要是因爲這邊不要門票啊,也算一個景點。”

旅遊團一來,基本上就別想睡了。劉大爺倒是習慣了早起,但小孫女剛剛兩歲多,不想早起。這幾年,爲了避免遊客擾民,街道給衚衕裡增添了很多告示。但還是擋不住源源不斷的打擾。“人太多了,總有一兩個不守規矩闖進門的。”劉大爺不明白什麼叫“打卡”,但他說,遊客大部分是走馬觀花,拍幾張照就走,“有幾個想了解衚衕究竟怎麼回事?要想聊幾句衚衕歷史,我還真樂意聊聊。”

��鼓樓東交民巷

爲拍照片遊客站到路中間

什剎海東邊不遠就是鼓樓,鼓樓南門的三岔路口,又是一個打卡聖地。不大的路口,三個方向涌來的公交車、小轎車、電動車、自行車,川流不息。即便這樣,打卡人羣的熱情,也絲毫不減退。

如今,大家似乎不再鍾情於拍鼓樓本身,而是喜歡跟路牌合影。一個鼓樓西大街的路牌,不斷有人抱着合影,因爲人太多,甚至要排隊。鼓樓東大街那塊路牌,當然也不例外。因爲路牌就立在人行道最外側,所以想拍清楚路牌,拍攝者就不斷往路中間靠。拍着拍着,就站到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交界線上去了。來往的車輛,只能不斷避讓。順暢的交通秩序,一點點被打卡人羣擠得七零八落。有時候,打卡人太過專注,或蹲着,或撅着,或擰着,完全不顧身後的狀況。正常騎行的市民,只能等他們拍完,再搖搖頭,繼續通過。

還有遊客拍起了公交車,他們擠在鼓樓南側,等着107路電車,在鼓樓面前轉彎駛過來,抓拍一段視頻或者照片。原來,民謠歌手趙雷在《鼓樓》裡有一句詞“當107路再次經過,時間是帶走青春的電車”。所以,總有歌迷到這裡來,打卡107路,感覺一下自己的青春,有沒有被帶走。

打卡影響交通秩序的事情,還發生在東交民巷。這條全長1552米的街巷,在歷史上有其獨特的烙印。如今,它早就成了婚紗攝影和網紅打卡的聚集地

“來,緩緩走過來啊。”攝影師在路南側指揮,一對新人手挽手,微笑着從路北側,款款走來。大概是畫面略有瑕疵,攝影師搖搖頭,又讓兩人退回去,再重新穿一次馬路。這不是人行橫道,更不是封閉路段。機動車正常通行,婚紗攝影見縫插針。

如此場景,從東交民巷東頭到西頭,每隔十幾米便會遇到。尤其在正金銀行舊址、法國郵政局舊址、聖彌厄爾教堂等最紅的地點,更是扎堆出現。

喜歡拍攝橫穿馬路畫面的,還有成羣結隊而來的小姐姐們。依偎在雕花磚牆邊,來一張面朝斜上四十五度的照片,已經無法滿足她們追求構圖的創作者之心。左右看看,沒有來車,她們就像行走在時裝週T臺上的模特,踮起步子,美美地走向鏡頭。她們通常三五成羣,一個人一個人地走,一個點一個點地拍。有一羣小姐姐,拍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拍盡興,還在不斷嘗試着新的創作思路。

東交民巷的狀況,已經被媒體曝光過多次,但打卡拍照的現象依舊普遍。

��美克洞學館

網紅打卡顛覆了建築屬性

朝陽門百腦匯改造而成的美克洞學館,是新晉崛起的打卡地。這個外觀純白色的奇特建築,實際上是家居館。但熱情的打卡人羣,生生顛覆了它的屬性,把它變成了“攝影棚”。因天氣悶熱,這幾天到美克洞學館門前廣場打卡的人很少。拎包而來、現場換裝的拍攝者沒有出現。而在建築內部,打卡人羣,則隨處可見。

作爲一個商場客流量是賴以生存的根本,人多自然是好事。但美克洞學館對待打卡人羣,經歷過“掙扎”。開業初期,只有每週一週二,允許打卡拍照。現在,可以隨時進店用手機拍攝了,但用相機拍攝依然需要預約。“打卡的人太多,顧客投訴了。”一個工作人員站在打卡人羣旁邊,監督着打卡秩序,“我們畢竟是商場,需要照顧進店購物顧客的情緒。”

另一個被顛覆了屬性的建築是福綏境大樓西城區宮門口三條的這棟建築,建成於1958年,八層帶電梯,是當時的地標。在短視頻平臺上,福綏境大樓和“詭異”“驚悚”“探險”等關鍵詞聯繫在一起。拍攝者特意選在夜裡探訪大樓,用晃動的鏡頭和顫抖的配音,來調動緊張的情緒。

“這樓的牆體特別厚,有一米多吧。”坐在樓下的老薑,用手比畫着,“牆體厚,透光不好,隔熱就特別好,所以大夏天,進裡頭也是涼颼颼的。”他說,夜裡盡是來練膽的年輕人,“這樓裡本來就人少,他們一出來嚇着住戶,自己也嚇一跳。”

在探訪的幾處打卡地,相對最和諧的是西便門外大街10號院。這裡是上世紀90年代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取景地之一。11門二樓的一個陽臺,就是電視劇裡爲老傅一家取用的外景。在短視頻平臺上,有幾個探訪此地的播主,但都最多走進樓道,止步於門外。拍攝者將現實與劇情分得很開。小區保安說,時至今日,依然有劇迷前來打卡。“時不時會有人過來拍照,也就拍張照就走了,不去打擾人家。” 本報記者 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