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吹得再強,離用戶不近有何用?

我們正處於一輪“科技大爆炸”之中,這一兩年裡輪番嶄露頭角的科學與工程創新,都讓人們對未來的想象有了更清晰的畫面——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更靈巧的人形機器人,星艦飛船的連續測試,腦機接口讓殘障人士重獲新生,基因改造的動物器官植入人體……

有一小部分來自硅谷的技術樂觀派們提出了“有效加速主義”,呼籲最大限度地加快技術進步,以迎來由人工智能實現自我完善、迭代的“技術奇點”。在中國,以科技創新爲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產力”概念也迅速成爲全社會的共識,醞釀着一場轟轟烈烈的新科技文明變革。

作爲科技的受益者,我們無比期待新技術釋放潛力,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項顛覆性技術從誕生到普及總需要跨越“鴻溝”。諸如大模型、MR、自動駕駛等,這些我們最關心的技術都還沒有越過這條線。

它們何時才能成熟?如何才能真正走到人們身邊,“溫暖萬家燈火”?而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面對洶涌而來的新科技文明時代,又需要做何準備?

看啊,理智的消費者

在過去的半年裡,“科技春晚”是越來越頻繁了,英偉達、理想、小米等科企帶着看家技術輪番登場,獲得了遠超以往的關注;而在社交媒體上,潮流科技產品的新聞、體驗,也成爲流量密碼。然而“沸騰”過後,結果有時卻不盡如人意。

幾個月前,蘋果宣佈徹底取消造車計劃,他們在一個關鍵問題上的搖擺不定,成了十年造車路終折戟的根源——是否要造一輛基於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實現真正的“車坐不開”?

沒有人懷疑自動駕駛是正確的研究方向,人終將從駕駛工作中解放出來,變成自由的乘客。然而,想實現“車坐不開”,也就意味着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這些成本顯然都需要企業自己承擔。

回到消費市場,很多車企則選擇了一條“現實主義”路徑:通過現有技術的不斷改良,持續提升汽車的駕駛體驗,滿足現實的行業需求。即使在自動駕駛上最激進的特斯拉仍然造出了側重駕駛性能的電動汽車。“車坐不開”遭冷遇、 “車開不坐”受追捧,理智的消費者做出了符合技術現狀的選擇。

大模型也是如此。一些團隊開始圍繞大模型開發硬件,比如來自初創團隊Humane的AI Pin,還有一臺長得像傳統MP3播放器的Rabbit R1。它們都嘗試把語言當成我們與系統溝通的媒介。概念雖好,但實際體驗中這兩個網紅產品都幾乎寫滿了“不成熟”。

還有一些我們更熟悉的技術,同樣在艱難地跨越“鴻溝”,比如混合現實MR。今年2月,蘋果Vision Pro正式發售,很多科技達人直飛美國提貨、評測,在國內也很快有了“黃牛”高價轉售。但熱鬧只持續了不到一個月。究其原因,MR/XR 確實代表了一類全新的人機互動的範式,但它的技術仍不成熟、成本高企,而對於消費者的體驗至關重要的內容與場景仍在探索當中。

越是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時候,消費者也愈發理智——他們會更關注“摸得到”的技術體驗,同時有着更加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這無疑爲企業推動新技術轉化落地帶來了又一大難題。

爲技術找需求?錯了!

當新技術風口來臨時,企業究竟該怎麼做?

仍然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爲例,激進的創業團隊希望用它替代現有設備應用,而部分企業會選擇用最新的技術來賦能成熟的產品。在筆者看來,破壞式創新固然可貴,但成功的破壞式創新依然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各色需求。基於成熟的產品與渠道來滿足消費者真實的需求,降低顛覆性技術的體驗與試錯成本,或許是更理智的路線。

比如,微軟陸續向OpenAI投資130億美元巨資,大模型成了Github的代碼助手,成了Windows的Copilot人工智能助理。微軟的股價乘着大模型的東風“漲”勢喜人,2023年初至今股價已上漲近90%,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

而中國的智能手機廠商們,則讓大模型的研發和落地應用,變得更加“接地氣”。基於智能手機極高的普及率、強大的算力,以及豐富的功能應用與交互方式,廠商們將其作爲大模型等新技術的載體,把更加智能、差異化的體驗帶到用戶身邊。

例如,vivo將自研藍心大模型內嵌於手機系統,帶來文檔總結、文案創作、以文生圖等創新功能,用戶無需另外下載軟件就能便捷使用。再比如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可以幫助視力障礙者使用手機,iPhone內置的 “放大器”則可以幫助視覺障礙人士描述周圍的環境。

正如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所說,技術發展需要解決用戶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如果不找到用戶場景,不能爲用戶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風口過後可能還是一地雞毛。面對技術風口,企業不應該最先思考如何將其變現,而應該在充分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之後,利用新技術開發解決方案,讓技術真正“服務於人”。

自誕生以來,手機就成爲了離消費者“最近”的終端產品,手機行業也成爲了“最卷”的行業。也正是在這種備受關注也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手機行業也逐漸發展爲技術成果轉化最高效、價值創造最豐富的行業之一。

一方面,手機縮短了人與人、人與終端設備之間的距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服務,爲每位消費者帶來了便捷、智能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面,它也催生了電子商務、外賣打車、新媒體等新興商業模式,推動諸多產業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可以說,手機正作爲前沿技術的關鍵載體,爲消費者、行業乃至社會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價值,用科技力量溫暖着“萬家燈火”。

把“新質生產力”帶到用戶身邊

今年開年以來,“新質生產力”相關概念大火,其核心是“四新三高”,包括新技術、新價值、新動能、新產業,以及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一直以來,智能手機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它是先進製造業的一部分,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息息相關,是技術驅動產業的典型代表。

現如今,智能手機廠商們也正在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尋找破局發展的新出路。過去幾年裡,手機行業已經陷入連續多年的整體疲軟。這裡既有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成熟的原因,也與產品端缺乏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的革命性創新有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智能手機的普及、3G/4G換機潮這些激盪年代已經成爲歷史。

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在眉睫,而“一遠”“一近”則構成了廠商們培育新動能的一體兩面。“一遠”即在技術發展上看得更遠,例如,早在2017年左右,vivo等廠商便開展了手機相關AI技術的研發,在其他廠商嗅到AI風口之時,它們早已領先一個身位。不僅如此,據胡柏山透露,vivo在三四年前便開始在MR領域投入,預計在明年vivo成立30週年之際,推出MR原型產品,市場和消費者對此抱有極高期待。

再說“一近”,即讓“新質生產力”離消費者更近,圍繞用戶的本質需求,創造實實在在的體驗提升。比如最近vivo剛發佈的摺疊旗艦vivo X Fold3系列,不僅以219g重量打破摺疊屏紀錄,輕過直屏旗艦,還搭載了容量高達5500/5700mAh的“藍海電池”,有效解決了摺疊屏用戶的續航痛點。

在諸如此類的升級優化下,vivo X Fold3系列擺脫摺疊屏性能屬性短板,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大屏帶來的辦公、娛樂場景體驗優勢,真正成爲了用戶的“新質生產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只是vivo持續關注並優化用戶體驗的一隅。去年,vivo發佈全新科技品牌“藍科技”,涵蓋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心大模型、藍河操作系統等多項創新技術,圍繞着用戶的痛點來展開系統性、持續性地創新。

以新技術賦能產品迭代創新,已成爲手機行業重獲增長的關鍵動力。一些樂觀的跡象已經出現。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主要產品中,手機產量15.7億臺,同比增長6.9%,行業生產恢復向好,效益逐步恢復。另一則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vivo(含iQOO)以17.01%的銷量市佔率,穩居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激活量第一,激活總量達1234.19萬臺。

從跨越技術鴻溝到打破產業發展桎梏,以vivo爲代表的智能手機廠商,持續踐行科技以人爲本、深耕技術創新,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搶先發現了技術創新的詩與遠方。我們也期待在新技術接連涌現的時代裡,廠商們將更多前沿技術與優質體驗帶到普羅大衆的生活中,讓新質生產力真正成爲幸福生活的驅動力,讓科技真正溫暖萬家燈火。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