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就是公事 企業得爲員工顧老

外商擔任主管小薇,多年前因母親過世,常年在外工作無法常在身邊照顧老父,讓老父住進知名養生村,但因父親覺得無聊又搬回舊居住。這幾年,看着老父逐漸衰老,想辭職陪伴但遭堅持勸阻,一想到日漸衰弱的老父,她心裡犯愁、腦中不斷盤算着:該不該辭職?

臺灣養兒育女值得慶祝,而數得出名號企業都有「育幼措施,但是,照顧健康惡化的父母,卻是難以開口的痛,照顧父母的疲勞及不安積在心底,照顧憂鬱症也快速增加。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景寧認爲,這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

勞動力愈來愈珍貴時,留學英國、熟悉歐洲長照制度的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歐美各國已開始注意,工作者爲了照顧長輩,被迫離開職場或轉換工作型態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歐洲國家都是「把家事帶進辦公室」,家事就是公事。歐洲國家企業作法是,允許一段時間帶薪照護假,或聘請心理諮商師協助員工紓解照護壓力等方式,讓員工在工作與照顧父母間,取得可能的平衡,這幾年,日本也有不少企業爲了能夠留住「人」,不僅主管得「學會體貼員工,企業甚至會爲員工量身打造工作模式

在臺灣,已注意到「顧老」的企業並不多。詢問數得出名號的企業、甚至是外企在臺灣,有無類似國外做法時,幾乎得不到肯定的答案

誠如陳亮恭所言,在臺灣的社會氛圍「帶小朋友上班,都要偷偷摸摸」,遑論「家事就是公事」。這顯示一個事實:各界對即將到來的高齡社會,沒有充分準備

值得慶幸的是,已有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協助員工照顧高齡父母。錸德集團爲了讓員工上班無後顧之憂,成立了日照中心,而第一個受惠的是老董事長葉進泰。錸德因此跨入大健康與照護產業,與新竹縣府在竹北打造「合好一起錸」大樓,推動以社區融合全齡照護爲主軸的在地照護創新社會福利場域

科技大廠華碩在興建關渡企業總部時,曾思考打造同時能「育幼」又「顧老」的幼兒暨長照中心,讓員工可以把「家事帶到工作場所」,更可讓「三明治世代」員工的高齡父母與幼兒「不用分離」:即使日照中心,依然能看到寶貝孫兒。結果,計劃因爲卡在法規:日照中心歸衛福部管轄屬福利機構、幼兒園主管機關教育部,屬文教事業,不能「混爲一談」,因而胎死腹中。事實上,成立於1979年竹科園區管理局,也已意識到園區內的科技廠商主要幹部年齡多在45至55歲,園區內許多人都面臨父母需要照顧的難題,進而正構思研議,要在園區內設置長照中心。

「企業要有競爭力,就要讓員工無後顧之憂」。陳亮恭認爲,科技業的資產就是人,特別需要有創新的人,讓員工維持創新力的任何投資,「對企業都是划算的」。況且,未來「人」力會愈來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