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運具電動化 產學力推333政策

臺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24日舉辦「淨零世代.共好未來 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發表會,經濟部長王美花(前排左三)、理事長邱俊榮(前排左四)、賴清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陳世凱(前排左五)、名譽理事長王健全(前排左六)、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前排右四)等合影。(臺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提供)

重新擦亮「機車王國」招牌,電動機車產業有望成爲下座護國羣山,臺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與臺綜院昨(24)日發表《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呼籲政府應整合跨部會資源,以「333」政策,包括經濟部提供機車行每輛3000元銷售獎金、環境部提供新購補助每輛3000元、交通部補助每月電池資費300元,加速推動運具電動化,邁向淨零轉型。

根據SMAT與臺綜院的《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中指出,推動電動運具不只爲淨零轉型帶來貢獻,更能創造3.9兆元產值,帶動57萬個工作機會,因此呼籲政府整合部會資源,推動完整構面的產業政策,促進綠色經濟,創造綠色就業,讓電動運具產業成爲護國羣山。

SMAT理事長邱俊榮表示,運具電動化已是臺灣2050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之一,尤其發展電動運具,對淨零轉型、經濟、產業及就業都有極大推動效果,有賴政策積極落實,但在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前,要讓所有利害關係人能夠共好,並讓人民有感,建議政府應跨部會共同努力,推動「333」政策。

所謂的「333」政策包含:第一,經濟部提供機車行電動機車銷售獎勵金每輛3000元,協助傳統機車行公正轉型;第二,環境部恢復新購電動機車補助每輛3000元,提高綠色消費意願;第三,交通部補助民衆電池資費每月300元,在油電銜接的過程,平衡燃油運具與電動運具的使用成本,多管齊下達成目標。

邱俊榮表示,雖然有人認爲,電動運具愈來愈普遍,不太需要再提供獎勵補助,但若觀察保有臺數,全臺上半年底共有1439萬輛機車,其中僅66萬輛是電動機車,比率爲4.6%;再從機車銷售量來看,過去三年電動機車銷售量從沒有超過10萬輛,市售比不到12%,顯示電動運具普及在臺灣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臺綜院副院長蘇漢邦在專題演講時指出,國發會已將「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設爲關鍵戰略,推估在2040年電動運具市售比達成100%政策目標的情境下,可帶動3.9%的GDP成長率,整體產值可擴張至3.9兆元,並帶來57萬個就業機會,創造新一波綠色就業浪潮。

蘇漢邦表示,臺灣電動機車技術發展領先全球,擁有自產自銷的供應鏈量能,具備成爲亞洲電動運具製造中心的利基,若是透過「電動機車國家隊」進軍東協國家,極有機會在電動機車領域中取得先機,因此建議政府積極運用電動機車加速推動「運具電動化」。

蘇漢邦強調,臺灣經濟要維持動能,需要新的護國羣山,期待透過跨部會分工,由經濟部協助傳統車行公正轉型、由環境部恢復新購補助提升電動機車使用率,交通部則以補助電池資費平衡油電機車使用成本,一定能讓電動機車產業成爲臺灣下個亮點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