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問題讓7旬婦暴瘦剩35公斤 醫:體重少1成就營養不良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書田診所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一名73歲、育有一子兩女的陳女士,長年爲家事操勞,曾被診斷出憂鬱症。近期先生、長子生病,加上大女兒婚姻不睦,孫兒輩正值叛逆期,陳女士身心狀況惡化、心力交瘁,經常在半夜失眠哭泣,甚至體重掉到35公斤。然而,陳女士的情況未被同住家人發現,女兒陪同就醫後,才發現她患上了厭食症,出現了代謝失衡的危機。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 陳女士前來就醫時,除外觀瘦削,身體嬴弱,行動有些痠痛無力,無其他明顯身體急慢性疾病,也沒有退化病徵及症狀。在精神方面,陳女士出現明顯憂慮、焦慮及憂煩,並有失眠、沒胃口、體力長期處於不足、體重下降的問題。

陳女士年輕時體重介於48~50公斤之間,退休後每況愈下,平均體重40公斤左右,但在近3、4年,體重掉到只剩35~36公斤,已有續發性厭食症合併體能健康惡化,不僅身心疲累,代謝也失衡。

陳家駒發現, 陳女士年輕時工作、家庭兩頭燒,常忍受家人暴躁的脾氣,退休後又協助照顧孫兒輩。除了身體勞動,心裡也承受許多壓力,卻無處抱怨發泄,能量、體力耗竭。然而家人卻沒注意,也缺乏及時關懷,無形中忽略了陳女士,日積月累下,對身心造成影響。

焦慮、憂鬱的情緒無法抒發,加上睡眠狀況不佳,即使有正常飲食,體重仍會持續下降。陳家駒表示,正常體重者,體重減少1成就可能營養不良,也可能有續發性厭食現象,嚴重時恐須住院治療。除此之外,長期下來也會增加感染、肌少症等風險。

陳家駒提醒民衆應從3個方向着手,首先是重建營養生活,確保均衡飲食,定時用餐,並養成運動習慣,提升體能。其次則是家庭生活建構,日常家務分擔應共商、共建、共享、相互合作。第3則是配合藥物治療、身心治療、心理治療等。情緒的長期不適,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青壯年族羣忙於生活,照顧幼小,對父母長輩常缺乏關注,發現有異時往往已造成身心健康損害,應隨時養成習慣,多關心身邊的人,才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