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縣推智慧養殖 蝦子活存率8成5

9日在智慧養殖漁業成果展上,嘉義縣長翁章樑(左二)、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右二)當場體驗以手機操控水車的科技感。(呂妍庭攝)

臺灣寶蝦養殖場業者陳泓碩2017年開始導入智慧化養殖,透過科技整合所有魚塭數據和環境監測,讓他成功跳脫傳統養殖生活,不但養殖成本降低,育成率提升,透過遠端監控、操作,讓他多了陪伴家人的時間,連出游到外地也不擔心魚塭狀況,他的成功的經驗已成嘉義縣科技漁業標竿示範場域。

臺灣養殖漁業近年面臨極端氣候、高齡化、人手不足、育成率不穩等挑戰,爲促使產業升級,嘉義縣府大力推廣智慧漁業,結合中央資源補助漁民裝設智慧設備,3年來已有25位養殖戶在30多處漁場導入智慧養殖,去年更選出15位漁民成立智慧養殖漁業聯盟。

9日縣府與漁業署特別選在臺灣寶蝦養殖場進行成果發表,陳泓碩分享心得並示範用手機遠端操控關閉運轉中的水車,展現一機在手的便利性。

陳泓碩說,過往漁民都以經驗判斷水質變化,若經驗不足就容易判斷錯誤,造成魚蝦死亡,常常想搶救已來不及,但智慧科技不但能提前1周預知未來水質變化,搭配即時監測數據、分析,還能避免大多數風險,總成本降低1至2成,最重要還多了陪伴家人時間。

海洋大學水產系教授冉繁華也說,蝦子這幾年育成率不高,但智慧科技有助提高養蝦活存率,從原本3成可提高到8成5。陳泓碩建議政府打造決策平臺,把養殖戶所有數據整合上傳雲端後,導入專家、學者指引概念,在線上即時幫養殖戶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翁章樑昨除與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體驗以手機操控水車的科技感,也說透過遠端科技控制養魚環境,是一大福音,省時、省工,也提高育成率,是一條必走的路,也是臺灣漁業的革命,基於加速產業升級,縣府會持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