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收入結構該調整?石崇良:房屋、證券交易收入挹注健保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9日舉行「健保論壇暨醫師工會年度大會」,嘉義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左起)、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陳宥任、健保署長石崇良、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前理事長黃致翰出席。(姚志平攝)
健保財務長期面臨收不抵支問題,健保署長石崇良拋出改革想法,由於目前健保收入高達75%來自以薪資所得爲主的一般保費,僅10%來自補充保費。若要把餅做大,應思考結構的調整,包含房租轉售、證卷交易等,若能作爲補充性財源,一般保費費率的成長就不用那麼快。醫界人士力挺指,全球貧富差距正在擴大,這是公平正義的問題,應讓有錢的人多付一點。
石崇良9日出席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健保論壇時指出,健保開辦近30年,只調漲過兩次費率,2002年一般保費費率從4.25%漲至4.55%,2010年調漲至5.17%後,經歷2次調降,2021年才重回5.17%。2021年調高費率後,保費收入仍不足,但遇到經濟起飛,靠着補充保費收入維持當年度的平衡。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9日舉行「健保論壇暨醫師工會年度大會」,健保署長石崇良出席並以「全民健保現況與改善」爲題發表演說。(姚志平攝)
「30年只調2次,匪夷所思!怎麼撐到現在我也不懂」。石崇良說,他認爲費率該漲,但要思考收入結構問題。目前健保收入高達75%來自以薪資所得爲主的一般保費、10%來自補充保費、其餘則爲政府負擔支出、政院挹注等。假設要把餅做大,要照這樣的比例變大嗎?還是要調整結構,別讓薪資所得者壓力那麼大。
石崇良透露,未來將擴增健保收入來源,「房屋交易轉售那麼多錢,是不是可以多一點?」、「證券交易活絡也不在保費裡面」。若能增加補充性財源,一般保費費率的成長就不會那麼快。近期醫界呼籲保障點值,留住護理人力,但他認爲單看點值太狹隘,以護理而言,2018年以來,政府已挹注超過500億元,但護理人力只從10.4萬增加至10.8萬,若回頭檢討,過去的預算到哪裡去了?
嘉義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認爲,保費的收取是公平正義的問題,不只是臺灣,全世界的貧富差距都在惡化中。以醫師來說,收入應是臺灣的前5分之1。高收入的人和低收入者的財務差距,主要是因資本利得的影響,包含投資和房子,因所得稅課不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謝景祥說,健保應是有錢的人多付一點,沒錢的人少付一點,房屋、證券交易的收入一定要增加。石崇良表示,目前GDP的成長和家戶所得的成長是偏離的,因此健保收入也要一併討論,未來擬透過稅收方式,將房屋、證券交易的收入挹注見健保。
除此之外,補充保費也將改革。石崇良說,未來補充保費的費率將與一般保費脫鉤,其6種收入來源(高額獎金、兼差收入、執行業務所得、利息、股利與租金),將各自訂定費率,不見得都要一樣。另也要考慮增加財源,未來可能不只6種,而要擴大補充保費的收取。如此一來,除可因應少子化、高齡化造成的財務衝擊,也能兼顧世代正義。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支持,健保的精神是有錢的幫助沒錢的人,健康的幫助不健康的人。除前述作法,像日本營業稅增加1%也是個方式,畢竟經濟好的人會消費,可從這當中多繳件給健保、幫助弱勢。至於補充保費,因現行有許多規避方式,例如有人會將收入拆單,這部分也應提出解方。健保改革已提了很多年,不應該都是「坐而言」,已是時候「起而行」,該修法就儘速修法,否則倒黴的是70萬名醫護人員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