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系統觀念 建設美麗中國(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從綠色發展看新時代改革開放

(原標題:堅持系統觀念 建設美麗中國(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從綠色發展看新時代改革開放)

“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縱深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的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系統觀念”,強調“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作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系統觀念——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複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協同治理”;

…………

堅持系統觀念,建設美麗中國,人民羣衆真真切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要把制度建設作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爲重大制度創新和重要改革舉措有力有序展開,發揮利劍作用。三輪督察動真碰硬,督促地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解決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頑疾”——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雲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違規違建問題……

聚焦頂層設計,系統謀劃。

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把“污染防治攻堅戰”列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黨的二十大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聚焦“四樑八柱”,逐步築牢。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下,黨中央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形成生態文明體制的綱領性架構。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覈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四樑八柱”,逐步築牢。

聚焦法律法規,着力完善。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以立法形式確立生態保護補償基本制度規則。我國已基本建成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入新時代,我國制修訂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長江保護法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形成“1+N+4”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

入河入海排污口一頭連着江河湖海,一頭連着生產生活。過去,由於碎片化分工格局,“環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海洋不登陸”,排污口管理存在着“中梗阻”。新組建生態環境部,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裡”“陸地和海洋”“城市和農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尤其是體現了這一重要思想中的系統觀念。”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碳排放權交易等管理制度加快出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有效落實,全黨全社會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祁連山南麓,青海木裡,高天流雲、青草黃花。曾經,大規模非法採礦導致滿目瘡痍。3年多來,通過採坑回填、渣山復綠、邊坡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木裡礦區生態系統結構逐漸穩定、水源涵養能力明顯回升。

習近平總書記6月19日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鞏固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此後又將“草”和“沙”納入其中。我國堅持系統觀念,創造性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提升。

陝西富平縣,蜿蜒的石川河水清岸綠,水繞着城,城抱着水。當地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堅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一體化保護,打出修復水生態、保障水安全、轉化水價值組合拳,石川河生態環境逐年改善。“我每天都來逛兩圈,看着好風景,吼上幾嗓子秦腔,心裡美得很!”從小生活在岸邊的居民魏美玲感嘆。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我國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堅決打好”到“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接續出臺,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等深入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穩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你看,環境多美啊。以前的臭水溝改造成了親水公園,鄉親們就像住進了花園裡。”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獅峰村村民李仲歆說。

“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連續12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一抔抔土、一棵棵樹,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科學開展,種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宏偉工程。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打響,越來越多的綠意延展。

着力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有效擴大生態環境容量,推動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快速積累,爲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中,我們都要把握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

錨定新目標,砥礪新徵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政績考覈“指揮棒”綠起來。

“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發展成果考覈評價體系加大了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權重,不再簡單地“以GDP論英雄”。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聽完林場工人周義哲代表講述的砍樹變護林經歷,總書記笑着說:“你提到的這個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值。”

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推行。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我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動能源革命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系統推進清潔生產,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十年禁漁”紮實推進,綠色發展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徵。

綠色生活方式漸成時尚。

“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積極弘揚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活動,推廣綠色出行,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山西運城鹽湖有4600多年開採史。近年來,當地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退鹽還湖”,鹽湖保護範圍內停止工業生產,同時壯大汽車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羣,利用區位優勢,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爲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堅持以系統觀念,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一定能夠築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