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實地“摸底”量化基金 DMA“三不新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量化監管風暴仍在持續。
多家量化私募人士證實,近期監管部門實地摸底國內頭部量機構,調研內容涉及管理規模、量化方法論、策略模型等多個方面。
與此同時,量化圈內傳聞,監管層可能對量化進行一些投資限制,比如“量化指增選股要對標成分股的60%”、在DMA策略產品線做到“三個不新增”等。
一位量化基金機構人士表示,“量化行業上風控會越來越嚴,監管越來越緊。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同管理人會有不同的應對策略,比如,死扛、來回切換策略、或是升級模型,量化行業的格局上肯定會有一些變化。”
“短期看,行業規模會進行一波出清,超額收益反而好做了一些,所以近日部分量化私募的淨值已經出現了快速修復。”上述量化機構人士說。
實地調研
近日,多家量化私募表示,監管機構實地調研了量化私募。
3月25日,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告訴記者:“監管機構上週有陸續在調研,瞭解的情況大致是規模、策略模型、風控、投資者等情況,以及探討接下來對量化一些態度政策等。”
“現在情況比較好的是,原來私募都是被動地被叫去座談會和談話之類的,現在是監管層主動出擊,更多是調研的意味。”上述量化私募人士說。
一家上海百億量化私募人士也承認,近期確有監管層來調研,“相關部門來調研走訪,出發點是希望行業在規範中健康發展,也想聽聽業界的想法,有什麼意見建議。”
上述百億量化私募人士表示,以前私募多是被動式的監管交流,現在主動調研走訪交流,有所變化。
有私募人士指,此次調研是定向溝通,各家聊的側重點不同。
有大型量化私募透露,監管部門對其調研的內容涉及業績、風控、DMA產品運行等各方面情況。
綜合各方消息來看,近期監管部門對量化私募進行相關調研,是爲規範量化市場。
由於各家機構開展的業務方向和產品不同,所以調研側重點也存在差異,但總體來看,調研的內容涉及量化私募的管理規模、策略模型、風控機制、客戶端等各種情況,以及春節前後量化模型的交易運行、量化DMA策略的波動等情況。調研時,監管部門聽取了業界對規範、健康發展量化基金行業的想法和建議。
量化指增要求對標60%成份股?
對於“量化指增選股要對標成分股的60%”的傳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向多家量化私募人士求證。
一位量化私募人士透露,“有討論但還沒定稿。如果規定真的下來了,有可能會對小微股造成壓力。不過,如果這個規定實施後,也會新老劃斷,不會影響老產品。”
一家百億量化私募人士表示,“關於所謂的‘量化指增選股要對標成分股的60%’,業內並沒有收到任何這方面的正式通知。”
上述百億量化私募人士也表示,這屬於非正式討論,“而且就算真的落地執行,按照杜絕運動式監管的原則,也會新老劃斷”。
其解釋,目前行業內主流產品就是全市場選股,不對標任何指數,如果非要對標,可以理解爲是萬得全A增強,事實上,近期某百億量化私募就發了這樣的產品——中證全指指增,這個指數成分股就有4800多隻,這個產品肯定可以實現成分股60%。
其認爲,如果“量化指增選股要對標成分股的60%”真的施行,那麼基於全市場選股產品就會成爲更加主流的策略。
事實上,在量化私募行業,產品“風格漂移”是普遍現象。
比如,名義上投資者買的是中證500、中證1000指數增強產品,理論上以中證500、中證1000指數作爲業績基準。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爲了追求超額收益,不少量化產品大量配置了相關指數成分股以外的小微個股。
但今年春節前夕,中證2000成份股和小微盤股出現流動性危機,資金爲避險,大量拋售小微股,轉換爲中證500和中證1000的成分股,大量量化基金出現了小微盤踩踏危機。這場危機讓量化基金風格漂移暴露出明顯風險。
“年前全市場下行,微盤出現流動性危機,大部分量化產品出現較大回撤,尤其是風格飄移相對較大的機構,回撤更爲明顯。”一位第三方的研究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公募基金的指增產品要求80%的倉位必須在成分股內選股,但一直以來,對私募基金量化指增選股沒有相關規定。
對此,有私募量化機構擔憂過度的業務限制。有業內人士建議,監管層可以要求增加私募量化的信息透明度,比如主觀私募月報都會提及前十大持倉板塊及比例數據,那麼量化可以參照春節前回撤波動的情況提供說明文檔,在月報中披露持股數量、成份分佈,比如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中證2000等成份股配置比例等。
DMA策略“三不新增”
除了指增選股傳言外,近期業內也在傳言,當前量化私募備案新量化產品時,須向有關部門簽署承諾,在DMA策略產品線做到“三個不新增”。具體而言,一是不新增新的合約,即涉及DMA策略的收益互換到期後不再展期;二是不新增投資人,即過往未投資過DMA產品的投資人,不允許向其出售DMA產品;三是不新增募集規模,即保持DMA策略存量規模不變,不再新增。
對此,記者向多傢俬募人士求證。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此前做過DMA業務的私募,在備案新量化產品時,需要簽署相關承諾。
一家百億量化私募表示,“現在資管DMA不讓新備案了。此前監管層已經多次表達,DMA不要有外部資金的新增規模,不過自營DMA不受此影響。”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前監管摸底了量化私募在場外衍生品的交易規模、交易策略,做市商模式等情況,也關注DMA產品、雪球結構產品集中敲入對於市場影響以及量化策略的應對,以及在量化策略趨同背景下,市場單邊急跌的應對舉措等。
對於DMA策略,一位上海量化私募人士表示,“資管DMA是高槓杆產品,普遍有三四倍槓桿,風險較高,應該要評估客戶有沒有承受相應風險能力,但此前雪球在渠道賣的時候,把它當成一個固收+產品去賣,存在明顯風險。”
對於DMA策略“三不新增”規定帶來的影響,有量化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是暫停DMA增量,逐步清理DMA存量,主要是爲了控制風險,“賽道不那麼擁擠了,對中性策略反而還有一定好處”。
此前,針對媒體報道私募基金DMA業務收緊的消息,證監會曾迴應稱,DMA是私募基金與證券公司開展的市場中性策略交易,私募基金多頭選擇一籃子股票,同時使用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獲得對衝後的選股收益。前期,私募基金因策略原因在市場波動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淨值回撤,證券公司和私募基金等主動加強風險防控,穩步降槓桿、降規模,風險得到了一定程度消化。
根據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數據,春節後開市以來DMA業務規模穩步下降,日均成交量佔全市場成交比例約3%。DMA業務平穩降槓桿,有助於市場風險防控,有利於市場的平穩健康運行。下一步,證監會將對DMA等場外衍生品業務繼續強化監管、完善制度,指導行業控制好業務規模和槓桿,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爲,維護市場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