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軍波:中歐電動汽車關稅磋商不會輕鬆

來源:環球網

最近一段時間,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不合理關稅問題備受關注。中國商務部6月22日宣佈,中歐雙方將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啓動磋商。在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表示,目前,雙方工作團隊保持密切溝通,抓緊推進磋商工作。希望歐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儘快推動磋商取得積極進展,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以避免貿易摩擦升級對中歐經貿關係造成不利影響。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其盟情諮文中宣佈,歐盟將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對歐出口展開反補貼調查。同年10月4日,反補貼調查正式啓動。2024年6月12日,歐盟披露了針對我國電動汽車對歐出口反補貼關稅水平。據歐盟法規,應於反補貼調查啓動後9個月內公佈臨時關稅,13個月內完成所有程序並公開正式關稅。基於此,最晚11月2日實施正式關稅。

首先,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出於保護主義而非公平競爭。歐盟利用所謂“依職權”(ex officio)而非企業申訴,主動發起針對我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目前對其關稅水平進行了初裁,表明歐盟正按部就班推進針對我國電動汽車進口的反補貼調查程序,並預示歐盟針對我國電動汽車加徵正式關稅也將成爲事實。

然而,這一依據歐盟法規(其中包括《反補貼條例》等)所開展的調查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是出於故意打壓我國電動汽車發展和阻止其進入歐盟市場的目的,原因在於:歐盟未採取通常基於企業申訴而啓動調查程序的慣例,有悖市場發展實情;歐盟無視不同成員國立場,在德國、荷蘭等國政治和企業精英反對的情況下執意推動調查;歐盟無視中國車企和中國政府強烈反對,並顯示對特斯拉等車企採取特殊關稅;等等。這些表明歐盟此次對華反補貼調查及加徵關稅行爲不完全遵照市場實情和合理規範,是出於打壓中國車企的目的,具有濃厚政治化與保護主義色彩。據德國《焦點》週刊6月26日報道,德國中小企業經濟聯盟主席康尼曼批評歐盟威脅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而且事先沒有與企業對話,也沒有徵求成員國意見。“這裡存在(貿易爭端)升級的風險,”她說,“誰播種風,誰就會收穫風暴。”在貿易衝突中,中方也可以對歐盟商品施加懲罰和關稅。“最終,這會影響經濟和消費者——也會加劇通貨膨脹。”

其次,經貿磋商是解決當前中歐經貿矛盾的最重要手段,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歐盟上述舉措引發中歐間嚴峻經貿摩擦,爲防止中歐出現“貿易戰”,雙方很快同意啓動磋商。然而,這不會是一場輕鬆的磋商,磋商範疇應不僅關乎中國電動汽車對歐出口關稅水平。就此而言,中歐間磋商不僅會較爲艱難,也會曠日持久,不可能一蹴而就。

若從歐盟法律來看,歐盟反補貼調查進程具有既定程序,如無強大外力干預,它會依序推動反補貼調查進程。歐盟從當前關稅水平的預披露或初裁到公佈臨時關稅措施(Publication of provisional measures),再到公佈正式關稅措施(Publication of definitive measures),有其既定時限與程序。所以,通過磋商在很短時間內(尤其是7月4日歐盟公佈臨時關稅措施前)扭轉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進程基本沒有可能,因爲從6月12日公佈初裁到7月4日臨時關稅出臺前,歐盟很難就關稅調整達成內部共識(尤其考慮到德國和法國在該問題上立場差距較大)。

7月4日到11月2日,中歐倒是有相對較長時間進行磋商,歐盟內部也有較長時間進行協調與博弈,且相關企業也有一定時間向歐盟提出調查申請以獲得可能的相對優惠關稅,及歐盟理事會通過投票(依據有效多數原則)通過最終關稅措施等。

因此,儘管中歐經貿磋商會充滿挑戰且存在高度複雜性,然而這是致力於防止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徵惡意關稅引發中歐間更嚴峻經貿摩擦的最好途徑。

最後,中歐經貿關係的良好未來在於更緊密的合作。鑑於中歐間日益嚴峻的高位競爭態勢,歐盟可能會基於保護主義而對我國優勢產品施加更多的貿易限制措施及不當關稅。其後果不僅對我國產品造成歧視性打壓,不利中歐經貿關係良性發展,也會擾亂國際進出口市場秩序,並最終損害歐洲市場繁榮乃至社會發展。

爲解決日益嚴峻的經貿競爭,中歐只有將各自產業鏈更多地綁定在一起,通過相互融合將市場做強做大,實現互利共融,規避同類同質產品惡性競爭和單方面肆意打壓,纔是真正實現中歐利益共享、共同繁榮的最好途徑。此外,爲完善中歐經貿關係,中方應對歐方對我採取的不公正貿易行爲,包括輸華豬肉與白蘭地等進行反傾銷調查,合理糾正歐盟不當經濟行爲,以實現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和可持續性發展。▲(作者是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