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馬拉鬆國手運動後中風 復健4個月能走路

中風復健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不同階段調整復健策略,復健愈早開始愈好,腦中風後6個月內是黃金復健期。圖/AI生成圖製作

68歲的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曾是馬拉松國手、運動管理學系教授,今年4月中旬運動完回家,感到一陣頭痛欲裂,躺臥沙發休息突發中風;醒來後,竟躺在醫院病牀上,一度無法吞嚥、大小便無法自理,他非常沮喪:「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但他積極復健,在復健醫療團隊協助下,現在已能獨立行走,重拾健康。

中風與致病因子、遺傳有關

盧瑞山(左)中風後積極復健,已能獨立行走,重拾健康。記者廖靜清/攝影

內湖國泰診所院長塗雅雯表示,一般人認爲勤運動有助預防疾病,但是中風跟致病危險因子有關,並非「多運動就不會生病」。以盧瑞山爲例,常年有運動習慣、自豪體力不錯,但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因此心血管疾病會導致中風機率增加。

臺灣的腦中風發生率,每年約爲3萬人,除了致死風險外,腦中風最怕的就是失能問題。塗雅雯說,近十年來,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有很大的進展,包括在黃金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儘速讓阻塞的血管恢復循環順暢。

打通腦血管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銜接復健照護。塗雅雯強調,中風復健計劃應客製化,經醫師評估可強化受損失能的部位。「復健愈早開始愈好,黃金期是腦中風後6個月內,又以前3個月最明顯。」在病情穩定後,即可進行復健評估和治療,確保病人降低長期失能的風險,其最大目標爲重建自立生活能力。

盧瑞山分享,中風後一度無法自理生活,還要放鼻胃管、尿管、坐輪椅,但他憑着一股「想要過正常生活」的信念以及運動家精神積極復健,逐步拔除掉身上所有管路,也從拄着柺杖行走,到現在已經可以不靠輔具走上7至8公里。「雖然無法用跑的,但很高興恢復行走能力。」他更鼓勵其他病友,「中風並非永遠倒下」。

復健逾半年 易進入停滯期

塗雅雯提到,中風後的復健特別重要,但是超過半年後,容易進入停滯期。部分患者也會因爲失能情況,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中風後憂鬱症」,其原因包括中風對大腦的影響,可能導致化學物質的變化,出現心情低落、胃口變差、失眠等症狀。

目前的中風復健,是由各專科組成的治療團隊合併智慧醫療科技,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在不同階段調整復健策略。塗雅雯表示,復健要保持正確姿勢纔有用,團隊會定期依個案的步行狀態給予指導,是否用錯肌羣、出力錯誤等,避免大腦存取錯的「肌肉記憶」。

中風患者在家中該如何進行復健?塗雅雯指出,如果已經恢復到能行走,可加強行進速度、訓練心肺功能,並搭配太極拳鍛鍊平衡能力;肢體功能仍協調不佳者,建議可進行簡單的墊上瑜伽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