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如何引導有序發展?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7月21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外發布。

《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爲什麼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應該如何理解?未來產業發展又需要怎樣的制度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專家。

爲什麼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何爲未來產業?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爲,未來產業是由未來科技、原創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等交叉融合推動的產業,其特點是當前處於萌芽或產業化初期,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關鍵支撐引領作用,能夠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新消費,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新動能。未來5至15年,有望成長爲新領域新賽道的行業包括通用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空天、海洋、量子、生命科學、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等。

萬勁波認爲,當前,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受限且競爭日趨激烈。未來產業儘管處於產業生命週期的早期階段,但代表着未來科技與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新方向,決定了未來產業體系所能實現的發展願景與發展空間。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於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未來國際競爭更多是基於技術的競爭,未來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需要建立投入增長機制來實現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這很關鍵。

在萬勁波看來,要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老樹發新芽”,在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中拓展新領域新賽道;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育新枝栽新苗”,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怎樣理解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未來產業的投入增長機制應該是內涵型的投入增長機制。”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姜奇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

他進一步闡釋,傳統的外延式投入增長機制主要依靠物質投入來實現增長,而內涵式投入增長機制除了物質投入外,更重要的是以科技爲核心的人力資本投入。

在他看來,新質生產力中最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部分主要是數據。去年底發佈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提到,要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並且數據要素可以低成本、多主體複用。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最重要的就是加大數據要素的投入,這樣才能發揮放大、疊加、倍增的作用。

姜奇平說,加大以科技爲核心的人力資本投入的另一層含義是,這種投入有可能投入的不是數據或數據相關設備,而是投入到大腦,從而使人力資本活躍起來,進而實現人力資本以創新的方式來提供溢智價值,而正因爲其創造了新價值,纔不同於傳統的物質資本投入。

通過這種投入至少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解決投資量的問題,二是投入以後會產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結果,而個性化可以帶來高附加值。這樣的投入增長才是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

萬勁波認爲,未來產業投資是面向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引領性投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要更好發揮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同時要發展耐心資本,面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消費、新基建、新場景、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等新方向,積極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首發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健康經濟等新經濟,引領帶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引擎、增長極。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未來產業的規模總量、投資比重都會提升。”張於喆對每經記者表示,將來從財政投入的角度可能會有所體現。

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怎樣的制度供給?

《決定》提出,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新賽道往往也是“無人區”,制度供給、政策保障難以同步跟進,這無疑會掣肘新技術的發展。對未來產業而言,需要哪些制度供給?

對此,張於喆認爲,未來產業在某種程度上是進入了一種“無人區”,到底應該怎樣去發展還需要不斷探索。總體來說,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基於未來產業的發展階段、市場規模、技術階段和技術的正負外部性,對應提供符合產業發展的制度。從監管層面看,可以讓市場自發發展的“子彈飛一會”,有針對性地去提供製度供給。

“比如,人工智能的外部性相對比較強,可以爲諸多產業賦能,其發展過程中在‘促創新’和‘強監管’之間就需要有一個平衡。”他舉例說。

姜奇平則表示,未來產業的制度供給不僅要考慮供給側,也要考慮需求側,供給和需求都必須保證差異化。

他舉例說,比如具體到投資,要強調對於風險投資的重視,過去的銀行貸款是確定性投資,對風險的容忍度低,但是未來產業的發展風險相對比較高,需要不怕“黑天鵝”“灰犀牛”,是需要保護創新的機制。

“像美國有強大的信息服務業,幫助資本來鑑別哪些風險可以變現,哪些風險不能變現。”姜奇平說,未來我們也應該產生一個對風險投資信息服務的配套,在這方面將來有可能產生數商、數據集團等。

萬勁波認爲,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數據、人才等要素的支撐。要完善促進資本市場規範發展基礎制度,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保障未來產業健康發展的要素供給。

與此同時,優化政府未來產業相關投資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和長遠發展需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引導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支持長期資金入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運用市場機制開拓新領域新賽道,發展壯大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