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美麗中國生態“顏值”更清晰

歐陽易佳

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水裡有監測船、地面有走航車……數據顯示,國家直接監測各類環境監測點位3.3萬個,基本實現了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全覆蓋。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十四五”以來,我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建設已經取得積極進展,監測網絡更加先進全面,數據質量更加真實可靠。

近日,生態環境部研究制定了《關於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爲導向,以更高標準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爲目標,以科學客觀權威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爲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加速監測技術數智化轉型,築牢高質量監測數據根基,強化高效能監測管理,實現高水平業務支撐,更好發揮生態環境監測對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撐、引領和服務作用,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監測力量。

建立現代化監測體系是一個循序漸進、久久爲功的過程。去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

今年年初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加強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推進生態環境衛星載荷研發。加強溫室氣體、地下水、新污染物、噪聲、海洋、輻射、農村環境等監測能力建設,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協同監測全覆蓋。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水平。

“伴隨着我國生態環保事業的蓬勃發展,環境監測已經走過50週年的發展歷程,作用日益凸顯、地位不斷提升,監測作爲生態環境保護‘頂樑柱’和‘奠基石’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告訴人民網記者,“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生態環境監測將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加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爲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支撐保障。”

此次印發《意見》,也明確了“兩步走”目標:第一步,未來五年集中力量推進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施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工程、監測科技創新工程、強基層補短板能力提升工程、監測人才培養工程等“四大工程”,加速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整體能力。第二步,再用五年左右時間,到2035年,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環境監測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監測力量。

“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是一套包含完善的監測網絡、先進的監測技術、系統的監測業務、嚴格的質量控制、高效的監測管理等的有機系統。”蔣火華補充說,“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具有五個方面鮮明特徵:一是佈局合理、要素全面;二是精準科學、運行高效;三是制度健全、監管有序;四是發現問題、洞察規律;五是創新科技、培養人才。”

據悉,爲切實推動《意見》各項要求落實落地,生態環境部還研究制定了《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要點(省域)》,分領域明確細化具體建設要求,爲地方推進監測現代化提供有力抓手,鼓勵先進地區先行先試,引導落後地區補齊短板,系統、全面提升地方監測整體能力。

蔣火華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監測將對標美麗中國建設考覈要求和指標體系,結合美麗中國建設重點任務,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評價方法,補齊監測短板弱項。要在鞏固提升傳統監測體系優勢的基礎上,加快生物多樣性、碳排放、新污染物等新興領域的監測能力建設,加快形成與美麗中國建設相匹配的現代監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