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十三五”時期全國各地環境“顏值”普遍提升

生態環境新聞發佈會現場人民記者 餘璐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餘璐)“從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監測結果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是迄今爲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全國各地環境‘顏值’普遍提升,人民羣衆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在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長柏仇勇如是說。

柏仇勇通過一組組數據闡述了“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中的“三升三降”。

柏仇勇對記者表示,一是環境空氣達標城市數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重污染天數比例、主要污染物濃度下降。2020年,全國337個城市中,202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佔59.9%,比2015年提升30.5個百分點;優良天數比例爲87.0%,比2015年提升5.8個百分點;重污染及以上天數比例爲1.2%,比2015年降低1.6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爲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3%,首次低於國家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

二是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持續提升,劣Ⅴ類斷面比例持續下降。2020年,全國地表水1940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比例爲83.4%,比2015年提升17.4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爲0.6%,比2015年下降9.1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爲94.5%,比2015年提升4.2個百分點。

三是水質優良海域面積比例持續提升,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持續下降。2020年,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佔管轄海域的96.8%,比2015年提升2.0個百分點;全國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爲77.4%,比2015年提升9.0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爲9.4%,比2015年下降3.6個百分點。

步入“十四五”,我國生態環境還面臨哪些問題?柏仇勇指出,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由於“三個沒有根本改變”,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生態環保仍然任重道遠

他談到,一是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上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全國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市PM2.5濃度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臭氧濃度波動上升趨勢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時有發生;二是遼河海河流域太湖巢湖滇池水質仍爲輕度污染;三是全國地下水水質不同程度超標;四是全國近岸海域有8個海灣春、夏、秋三期監測均出現劣四類水質;五是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總體上仍不樂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待提升。

“下一步,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爲‘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提供全面有力支撐,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柏仇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