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產業終局戰 瞄準超高齡社會

健身產業終局戰,瞄準高齡社會。(本報資料照片)

世界健身28日宣佈收購World Gym品牌,提及在臺擴張計劃,將以每年15至20家的速度,持續在臺展店,等於要再開100多家,競爭對手健身工廠同樣是以每年近10家店在擴張,說明臺灣的健身市場還有很大空間,這「空間」則是臺灣邁向超高齡社會後的現實需求。

很多人對健身房的第一印象,是肌肉猛男或健美辣妹,不過根據體育署統計,疫後國人健康意識增加,加上中高齡男性、中年女性積極投入,反而成爲規律運動人口提升主力,「錢多事少有剛需」的樂齡客羣,最需要的就是間離家近的健身房,展店空間應運而生。

爲何說爭取樂齡、退休客羣,是健身產業的終局之戰?講白一點,健身房要付月費、甚至要買教練課程,這些人「錢多」,要有閒定期到健身房報到,他們「事少」,更重要的是疫後國人健康意識增加,當上健身房成爲維持健康的「剛需」時,就跟手機上網一樣重要。

且根據統計,不管女性、男性,65至69歲都是最高規律運動人口比率,高達60.9%,是女性30至39歲的4倍、男性40至44歲的3倍,怎樣都是健身業者欲鎖定標的,所以健身雙雄才有極大空間一直展店、從商圈開進社區,開到「離家近」後,就更容易吸引目標客羣。

健身雙雄很清楚,要的是持續增加的規律運動人口,也就是「穩定交錢的會員」,然在臺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夾擊下,爭取年輕客羣反而不如爭取中高齡來得容易,加上疫情後國人健康意識增加,規律運動人口比率更在2023年首度來到35%新高,絕對是打順風牌。

相較於新加坡、韓國健身房的密度,臺灣健身產業確實還有擴張空間,百家爭鳴之下,就看誰先突圍。當世界健身大動作拿回「自主經營權」,也意味更有能力快速擴張,不只健身工廠,從小型連鎖業者到社區單點健身房,恐都得繃緊神經,迎接這波產業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