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失中國市場,不影響英偉達狂飆?

就像失去中國市場的三星手機在全球手機市場的銷量仍是No.1那樣,漸失中國市場的英偉達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仍是斷層式領先的存在。

文 | 佘宗明

很多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你信張維爲,我信張維迎。

但若是在「世界」前面加上「投資」二字,那世間最遙遠的距離大概就在於,10年前同在炒股,你買了樂視,我買了英偉達。

電影《夏洛特煩惱》裡,穿越到從前的夏洛勸傻春: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學習上,不如拿着家裡供自己讀書的錢到北京二環買房子。

時過境遷,若是今天的夏洛再去勸之前的傻春,那勸他買房不如勸他All In 英偉達股票,10年前買進1萬,現在能賺280多萬。

作爲對照,2014年6月10日,英偉達市值只有106.85億美元,連蘋果的尾燈都看不到,可到了2024年6月5日美股收盤時,英偉達市值已飆升至超3萬億美元,成功碾壓蘋果喜提「全球市值第二大企業」的榮銜。

▲當地時間6月5日,英偉達市值超過蘋果,雄踞全球公司市值TOP2。

3萬億美元是什麼概念?2023年全球GDP超過3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7個,全球拿到「三萬億市值俱樂部」體驗券的企業迄今爲止也只有3個。

借問誰是美股七雄中最靚的仔,路人遙指英偉達。如果說英偉達動態PE是市夢率,那這夢堪比化身顧景琛迎娶劉亦菲,屬於憋着尿都不肯醒的那種。

跟英偉達業績猛進、市值狂飆發生在同個時間線裡的,是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營收的跌跌跌。

自從美國芯片法案摁下「斷供」按鈕後,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進擊勢頭就開始止步。

數據顯示,在GPU所涉的數據中心業務上,英偉達中國市場營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已從2023財年的19%降至2024財年的約5%,接下來大概率會繼續萎縮。

都知道,英偉達一飛沖天,是因爲坐上了生成式AI的火箭。而AI大模型是生成式AI的實現方式與觀察切口。目前掀起「最炫大模型風」的,除了美國,就是中國。

正因如此,在拜登政府切斷英偉達高端芯片跟中國市場的關聯後,許多人預言,英偉達要遭受重挫了。

可現在看,這樣一幕並未發生。就像基本失去了中國市場的三星手機在全球手機市場的銷量仍是No.1那樣,漸失中國市場的英偉達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仍是斷層式領先的存在。

此情此景,難免讓有些人感到尷尬:在部分人眼中,中國市場如此多嬌,引無數外資企業競折腰,全球化企業失去中國市場約等於快不行了。

所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01

是中國市場變得不重要了嗎?

當然不是。

要是中國市場不重要的話,英偉達CEO黃仁勳也不會在去年7月加入遊說拜登政府放棄加碼對華芯片限制的隊伍,在遊說無果後又頻頻推出專爲中國客戶定製的「閹割版」芯片了。

多年來,中國市場營收在英偉達總營收中的佔比都高達20%-25%,在英偉達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列。

去年5月,黃仁勳在接受專訪時就警告拜登政府,中國約佔據了美國科技產業1/3的市場,中國作爲半導體零部件來源地和產品終端市場的地位讓其無法取代,「如果我們被剝奪了中國市場,我們是沒有應急措施的,(世界上)沒有另一箇中國,只有一箇中國。」

他表示,美國的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正讓英偉達「雙手被縛在背後」,聲稱若無法與中國客戶進行貿易,將對美國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害」。

今年初,黃仁勳時隔4年後首次來到中國大陸,在中國區內部年會上穿起了紅馬甲、跳起了扭秧歌,也被《南華早報》解讀爲「仍試圖向重要的大陸市場做出善意友好姿態」。

▲今年初,黃仁勳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公司年會上穿上了紅馬甲、跳起了扭秧歌。

黃仁勳對中國市場念念不忘,是因爲「不忘華裔出身」的初心嗎?要這麼簡單,就不是黃仁勳了。

應看到,英偉達GPU最主要的適用場景,就是AI大模型、自動駕駛、網絡遊戲等。

在當下,AI大模型最火爆的兩個地方,一個是美國硅谷,另一個就是中國科技界;新能源電動汽車除了美國特斯拉外,就是比亞迪跟「理蔚華」們了;那全球第一大遊戲公司呢,跟我念,t~eng~teng,x~un~xun。

如果把美國市場看做100元美刀,中國市場看成100元人民幣,兩張掉在地上,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自然是全都要。

所以,在拜登政府卡脖子後,英偉達仍不肯放棄中國市場。

2022年A100和H100芯片被限制後,英偉達推出了爲中國市場定製的平替A800和H800.

2023年10月新規將A800和H800也鎖死後,英偉達又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平替的平替」HGXH20、L20PCIe和L2PCIe三款特供芯片,其中性能最強的HGXH20也在H100的基礎上削減了約80%.

02

英偉達想像孫楠那樣唱一首「拯救」,現實卻像那英那樣對它唱了一首「擱淺」。

2023年第三財季,英偉達中國大陸收入高達40.3億美元,環比大漲47%,這成了英偉達在中國大陸的最後高光時刻。

等到第四財季,英偉達中國大陸收入就降到了19.5億元,環比大降52%,當季佔英偉達總營收的比例達到了歷史最低點(8.8%)。

上個月,英偉達管理層在2024財年後的投資者會議中表示,受拜登政府芯片禁令的影響,2023年第四財季,中國大陸地區在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中的佔比已下滑至個位數,預計下一財季佔比仍將維繫在該區間。

▲去年10月以來,英偉達中國大陸營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斷崖式下滑。圖片來源:財經十一人。

英偉達想靠閹割版芯片來延緩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可種種跡象表明,很多中國企業不願爲愛充值了——HGXH20性能雖然降得厲害,可單卡價格也在20萬左右。

同樣是平替,對標英偉達但價格只有英偉達A100 芯片60%的華爲昇騰系列產品不香嗎?

《財經》報道就提到,英偉達特供版芯片在中國廠商中的採購數量並不及預期,除了加大自研力度,阿里、騰訊、百度等公司開始傾向於選擇更具性價比優勢的國產AI芯片供應商,包括英偉達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華爲昇騰芯片。

市場調研機構TrendForce統計數據說,目前中國雲廠商在使用的高端AI芯片中,仍有大約80%是來自英偉達,但預計未來五年內可能下滑至50%—60%。

在網上,有些人分析,英偉達最先進的芯片依舊可以通過非禁運國家(新加坡,越南,印度等)轉運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不是不可能,但起碼沒某些人想得那麼容易:數量極少且被瘋狂加價+美國實體清單威脅+拜登政府要求英偉達檢查芯片網絡地址的「預警」,使得英偉達最先進芯片「繞道進場」的可能性並沒那麼高。

腦補下這幅景象:黃仁勳這邊廂還在哼着「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拜登那邊廂也哼起「你快回來,我一個人承受不來」。

03

英偉達在中國市場很難再像從前了。問題來了:爲什麼在中國市場遇挫的英偉達,還能開啓狂飆模式?難道在中國市場的折翼不會絆住英偉達飆升的節奏嗎?

對英偉達來說,在中國市場的下滑,的確是不利因素,但在一堆利好因素面前,其負面影響會被衝抵稀釋。

這堆利好因素,核心在「一橫一豎」:橫,是生成式AI是長坡型賽道;豎,是英偉達築立的核心優勢城池仍牢不可破。

《財經》將這轉化成了兩個問題:1,英偉達所聚焦的AI芯片賽道到底有多寬?2、競爭對手留給英偉達的時間窗口究竟有多長?

這裡面,AI芯片賽道有多寬,取決於市場上的AI信仰能持續多久。

幾年前,儘管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和柯潔,儘管李彥宏那時候就開始佈道「互聯網的下一幕是AI」,可沒多少人相信AI時代已來。

那時的AI還活在「人工智障」的嘲諷裡,那時的英偉達也還是英特爾的小弟。

彼時的英偉達再怎麼吆喝,都兜售不出「AI芯片概念股」的噱頭。雖然曾在幾年前的比特幣「挖礦潮」中大賺,股價3年翻了13倍,但加密貨幣泡沫破滅後股價在三個月內腰斬的現實告訴黃仁勳,那不是真正的長期風口。

英偉達以往是等風來,如今風已經來了。ChatGPT跟Sora的問世,引燃了許多人的AI信仰,讓許多人都堅信「AI的iPhone時刻已至」「AI時代大幕已啓」。

▲ChatGPT和Sora的問世,讓很多人堅信,AI時代大幕已啓。

只要市場上的AI信仰還在,英偉達就可以賺下去。

競爭對手留給英偉達的時間窗口有多長,取決於英偉達自身的核心優勢有多強。

目前全球高性能GPU市場呈現的就是「一超多強」格局,英偉達就是那個「超」。

眼看着英偉達獨大,許多科技巨頭都在摩拳擦掌,無論是微軟、谷歌、亞馬遜還是華爲、阿里和中國的AI芯片創業公司,都在發力自研AI芯片。

之前OpenAI就宣佈將啓動「造芯」,山姆·奧特曼表示「建設大規模的 AI 基礎設施和有彈性的供應鏈對於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創業公司Groq還推出LPU芯片,宣稱其產品在處理大模型推理任務時具備替代GPU的能力,性能提升可高達約20倍;英偉達最強競爭對手AMD更是亮出了旗下最強AI芯片——銳龍AI300系列,跟英偉達的A100系列競爭。

但就算性能能追上,英偉達的核心壁壘CUDA建立的軟件開發與生態系統,也不是其他芯片廠商短期內能企及的——這是英偉達王牌中的王牌。

繁榮的軟件開發平臺,強化了英偉達在「冪次分佈定律」中強者愈強的地位。這就導致,科技巨頭們想戒掉英偉達AI芯片難上加難。

更何況,別人在追趕英偉達時,英偉達也在不斷進化。

幾天前,黃仁勳宣佈,目前專爲支持新一代AI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Blackwell芯片平臺正式投產,在短短八年內,Blackwell帶動人工智能浮點運算能力提升了1000倍。2025年英偉達將要推出Blackwell Ultra芯片,英偉達芯片還將「一年一上新」。

這相當於是說,全班學生都想追趕學神,可學神也很用功,本來差了三四十分,大家一卷,分差有增無減。

身位優勢決定了,雖然追趕者很多,但英偉達在挺長時間內都會是遙遙領先級的存在。

04

硬實力是「錦」,全球市場裡的單個市場是「花」,當錦上添花中的「錦」夠厚、「花」夠多時,少添那麼幾朵花,也就不是太要緊的事了。

也因如此,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局部折戟」,卻不影響英偉達市值增長神話的繼續——現在的英偉達已創造了市值「三級跳」的用時記錄:從市值首次破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再到3萬億美元,微軟用了6年,蘋果用了近4年,英偉達呢,只用了1年。

2023年5月30日,英偉達市值首次破1萬億美元;2024年2月30日,首次破2萬億美元;2024年6月5日,首次破3萬億美元。

資本市場對英偉達的投票,既是基於英偉達的當下業績,也是看重英偉達的未來前景。

從當下業績看,英偉達業績遠超預期已經成了華爾街的新預期。

在最新公佈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英偉達實現了260億美元的驚人營收,同比增長高達262%;淨利潤更是達到148.8億美元,同比飆升628%。

▲英偉達2023年的利潤情況,在幾大芯片巨頭中一騎絕塵。圖片來源:財經十一人。

雖然丟了很多中國客戶的訂單,但英偉達的苦惱本就是:供遠不應求。在AI熱潮帶動下,採取「設計環節自研+製造環節承包」策略的英偉達困在了產能不足裡,科技巨頭們排隊幾個月才能拿到貨是常有的情況。

當需求太火爆,少些訂單對英偉達業績的影響也會被削弱。再加上其他芯片在中國市場對英偉達芯片的替代是個長期過程,影響更是會被看低。

故而,英偉達中國市場營收跌跌跌跟整體業績漲漲漲同時發生。在供應上的不足,在中國市場的萎縮,兩者都是英偉達要着急的問題,但相形之下,前者比後者更緊迫。

從未來前景看,英偉達發佈公司新半導體技術路線圖後,市場看好的是它將鞏固優勢,而非削弱優勢。

從這幾年業績對照看,英偉達把英特爾等芯片巨頭的市場份額也蠶食得差不多了。

漸失中國市場當然對英偉達不利,但英偉達也在着眼未來在全球市場擴大需求面。

有人說英偉達透支了下個十年,但黃仁勳顯然不接受,在今年2月的2024世界政府峰會上,黃仁勳就推銷起了「主權 AI」的概念:呼籲各國投資人工智能基礎設置,在本地語言、用戶習慣的基礎上,建立最適合本土用戶的 AI 生態系統。

也許會有人好奇:主權AI怎麼建立?

黃仁勳微微一笑:來,買我的卡,我告訴你。

05

英偉達的增長神話印證了一點:在絕對實力面前,「天時地利人和」裡的些微不利因素會被更多利好因素抵消。

事實上,英偉達的狂飆,昭示出了某些新趨勢:在地緣政治跟科技角力的形勢下,科技巨頭們固然也會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更會關心在全域在長遠的領先。

從谷歌、OpenAI企業的選擇看,它們在市場佈局時,會傾向於佔領全球市場中的「美國本土市場+友岸市場(歐美和日韓)+新興市場」。

中國市場依舊重要,但有些企業會重新定義「重要」——因爲重要之上可能還有更重要。

漸失中國市場,不影響英偉達繼續狂飆,顯示了英偉達倚仗絕對實力之下的韌性,這對更多中國企業發展不無啓示。

英偉達先進芯片的缺位,也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挑戰和機遇:挑戰在於不少AI企業暫時會面臨算力掣肘;機遇在於許多AI芯片企業迎來了補位奇蹟——就看能不能把握住了。

希望中國也能出現中國自己的「英偉達」。

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靠揠苗助長,只能靠培育極具開放性、包容性的「創新友好型」土壤,畢竟偉大不能被計劃,頂尖企業也是。

一如厄休拉·M ·富蘭克林在《技術的真相》中說的:

尺寸是生長的自然結果,但生長本身是不能被強取的,它只能通過提供一種適宜的環境而得到培育和鼓勵。生長是發生性的,不是製造出來的。在一個生長模式之內,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對生長而言最適宜的條件,並努力滿足這些條件。

要想擁有自己的英偉達,先得擁有培育英偉達的社會土壤。

✎作者 | 佘宗明

✎運營 | 李玩